|
送叔規 / 作者:李石 |
鳳臺卻望桑麻川,殘僧孤客同一年。
我窮自取君更苦,只有布襪青行纏。
松楠陰陰水邊寺,一餉欵尋香火緣。
筆端落盡蔬筍氣,胸次不留荊棘田。
窮冬衣褐露黑肘,半夜風雪寒詩肩。
時于連床乞被臥,睡到日午鐘魚傳。
今朝別我眉色好,得得西謁騎鯨仙。
自云老矣世涂熟,獨有此老無人憐。
更須南去共舟楫,竹火江茶譚夜禪。
|
|
送叔規解釋: 《送叔規》是宋代詩人李石的作品。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鳳臺卻望桑麻川,
殘僧孤客同一年。
我窮自取君更苦,
只有布襪青行纏。
松楠陰陰水邊寺,
一餉欵尋香火緣。
筆端落盡蔬筍氣,
胸次不留荊棘田。
窮冬衣褐露黑肘,
半夜風雪寒詩肩。
時于連床乞被臥,
睡到日午鐘魚傳。
今朝別我眉色好,
得得西謁騎鯨仙。
自云老矣世涂熟,
獨有此老無人憐。
更須南去共舟楫,
竹火江茶譚夜禪。
這首詩描述了詩人送別好友叔規的情景。整首詩以寥寥數語,展現了叔規的貧困和孤獨,同時也表達了詩人自身的境遇。詩中描繪了一位殘疾僧人和一個獨自旅行的客人,在同一個年份相遇。詩人自稱貧窮,但他認為自己的困境與叔規相比更加艱辛,因為他只有一雙布襪作為行走的依靠。
詩中提到了松楠樹陰下的水邊寺廟,暗示著寺廟的寧靜和幽雅。詩人為寺廟獻上一份微薄的捐獻,以表達自己對佛教的尊重和追求。他的筆端流露出農田里蔬菜和筍子的氣息,表明他內心深處沒有留下世俗的棘刺。
詩中還描寫了詩人在寒冷的冬天,衣褐破舊,露出黑色的肘部,半夜里風雪侵襲著他寒冷的肩膀。他只能在連床上乞求一層薄被,直到日午時分,僧人敲響寺廟的鐘聲,傳達時間。
然而,在今天的離別中,詩人發現叔規的神情更加愉悅動人。他相信叔規已經得到了一種超凡脫俗的境界,成為了騎鯨仙人的伴侶。詩人自嘲地表示,自己已經老去世俗涂炭,只剩下這樣一個無人憐憫的老人。
最后,詩人表達了他們必須一同南下,共同乘船離去的意愿。他們將一起度過江上的茶譚之夜,點燃竹火,進行夜間禪修。這里表達了詩人對友情的珍視和對追求內心寧靜的向往。
整首詩以簡練的語言描繪了貧困和孤獨的境況,同時展現了詩人對友情和內心寧靜的渴望。通過對寺廟、自然景觀和禪修的描寫,詩人表達了對精神追求和超脫塵世的向往。這首詩在表達情感的同時,也抒發了對人生的思考和對人與自然、人與宗教的關系的思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