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挽武宣教徹二首 / 作者:廖行之 |
三釜何如菽水長,毅然投劾奉歸裝。
共欽箠楚辭巴嶺,又聽勾稽復(fù)楚鄉(xiāng)。
鸂鶒下灘誰御史,鳳鸞棲棘漫仇香。
絕憐五十三年筆,不草文園封禪囊。
|
|
挽武宣教徹二首解釋: 《挽武宣教徹二首》是宋代廖行之的作品。這首詩描繪了作者對武宣教徹的深切思念和敬意。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挽武宣教徹二首
三釜何如菽水長,
毅然投劾奉歸裝。
共欽箠楚辭巴嶺,
又聽勾稽復(fù)楚鄉(xiāng)。
鸂鶒下灘誰御史,
鳳鸞棲棘漫仇香。
絕憐五十三年筆,
不草文園封禪囊。
譯文:
三個釜煮粥的時間比得上菽水長流,為了堅(jiān)決歸還你的職責(zé),我毅然投筆而起。共同欽佩你的楚辭才華,你的聲音在巴山嶺間回響,又聽到勾稽在楚鄉(xiāng)復(fù)誦。
鸂鶒下灘,不知是哪位官員在這里巡視?鳳鸞停棲在荊棘上,仇香遍布。我深深懷念你五十三年的文學(xué)才華,你的筆墨從未停止,就像文園中封禪的香囊一樣。
詩意和賞析:
這首挽武宣教徹的詩是對逝去的友人的悼念和贊頌之作。詩人以深情和敬意描述了武宣教徹的才華和他們之間的友誼。
詩中的"菽水長"和"三釜"是對時間的比喻,暗示了詩人和武宣教徹長久的友情。詩人毅然決然地表示要?dú)w還武宣教徹的職責(zé),表達(dá)了他對故友的敬仰和對友情的維系。
詩中提到了楚辭和勾稽,這是對武宣教徹文學(xué)才華的贊美。楚辭是古代楚國的詩歌作品,而勾稽則是楚國的一位著名詩人,他們的聲音在巴山嶺間回響,彰顯了他們的文學(xué)影響力。
詩中的鸂鶒和鳳鸞是象征,代表了官員和文人。詩人問道:“鸂鶒下灘誰御史?”表達(dá)了對武宣教徹身份的懷念和思考。鳳鸞棲棘,仇香漫布,表明文人的境遇往往充滿挑戰(zhàn)和困難。
最后兩句表達(dá)了對武宣教徹文學(xué)成就的懷念,五十三年的筆墨才華令人敬佩。詩人說自己不愿將他的文學(xué)才華草草收束,就像文園中封禪的香囊一樣,留存下來,成為永恒的記憶。
這首挽武宣教徹的詩以深情和贊美之辭表達(dá)了詩人對逝去友人的思念和對其才華的敬佩。同時,通過對官員和文人的象征,詩人也探討了文人境遇和他們在社會中的角色。整首詩抒發(fā)了詩人對友情和文學(xué)的珍視,展現(xiàn)了對故友的追思和對文學(xué)的熱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