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題伏龍寺壁 / 作者:張栻 |
少日憶曾到,歸途得小留。
回還山寺古,蕭瑟柿林秋。
道路情無那,琴書可細求。
從來士窮達,分付水悠悠。
|
|
題伏龍寺壁解釋: 《題伏龍寺壁》是宋代張栻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在伏龍寺壁上題字。
少年時曾來此地,如今歸途卻停留。回望山寺已歷經歲月滄桑,柿樹林在秋風中凄涼蕭瑟。人生道路上的情感難以言表,只有琴書能細細品味。無論是貧窮還是富貴,都交托給那長流不息的水。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在伏龍寺壁上題字時的心境和感慨。他回憶起年少時曾經來到這里的時光,如今雖然歸途已在眼前,但他卻選擇停留。回望山寺,他看到了歲月的變遷,柿樹林的凄涼在秋風中更加顯著。作者深感人生的道路上的情感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只有通過琴書才能細細品味。無論是貧窮還是富貴,都被交托給那長流不息的水流,顯得無比悠遠。
賞析:
《題伏龍寺壁》以簡潔而含蓄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歲月流轉的感慨和對人生道路的思考。詩中借景抒發情感,通過少年時的回憶和歸途的停留,展示了作者對往事的懷念和對未來的思考。回望山寺已然滄桑,柿樹林在秋風中的凄涼蕭瑟,給人一種歲月流轉中的無常感和生命的脆弱感。詩中提到道路情無那,琴書可細求,表達了作者對于人生道路上復雜情感的難以言表,只有音樂藝術才能傳達的思考。最后一句"從來士窮達,分付水悠悠"則抒發了作者對于命運無常的感慨,無論是貧窮還是富貴,都無法抵擋時間的流逝和命運的安排,只能交托給那長流不息的水流,表現出一種豁達和超脫的心態。
整首詩詞以簡練的語言表達了作者深邃的思考和對人生的感慨,展示了對時間流轉和命運變遷的洞察力。通過景物的描寫和抒發復雜情感的方式,詩詞給人以深沉、凄美的印象,讓人在品味中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美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