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漁家傲 / 作者:鄒浩 |
慧眼舒光無不見。
塵中一一藏經卷。
聞說大千攤已遍。
門方便。
法輪盡向毫端轉。
月掛燭籠知再見。
西方可履休回盼。
要與老岑同掣電。
酬所愿。
欣逢十二觀音面。
|
|
漁家傲解釋: 《漁家傲》是一首宋代詩詞,作者是鄒浩。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慧眼舒光無不見。
塵中一一藏經卷。
聞說大千攤已遍。
門方便。
法輪盡向毫端轉。
月掛燭籠知再見。
西方可履休回盼。
要與老岑同掣電。
酬所愿。
欣逢十二觀音面。
詩意:
這首詩詞描述了詩人的宏大視野和超脫塵世的心境。他的眼睛明澈透徹,無所不見。在塵世中,他收藏了一卷卷珍貴的經書。聽說他已經廣泛傳播了他的智慧和知識。他的門徒們非常方便地學習佛法,法輪已經轉動到了毫端。他意識到月亮是懸掛在燭籠中的,意味著再次相見的時刻即將到來。他期待著西方凈土的一切美好,希望能夠履行回去并與老岑一起迅速傳播佛法,回應他們的愿望。他欣喜地遇到了十二觀音。
賞析:
這首詩詞展現了詩人鄒浩的佛學修行和對佛法的理解。他以漁家為隱喻,表示自己有著卓越的洞察力和智慧,能夠把握佛法的精髓。他通過收藏經書,傳播智慧,讓門徒們方便地學習佛法,展示了他的慈悲心和樂于助人的品質。他深信法輪(佛法)是普及到了毫端的,意味著佛法已經得到廣泛傳播。他對西方凈土的期待表明了他對超脫凡塵世界的向往,同時也表達了他希望能夠回去繼續傳播佛法的愿望。最后,他歡喜地遇到了十二觀音,這是佛教中重要的菩薩形象,表示他在修行中得到了加持和庇佑。
整體而言,這首詩詞展現了詩人對佛法的熱愛和追求,以及他對教化眾生的使命感。通過隱喻和象征手法,詩人描繪了自己的修行心境和對佛法傳播的渴望,表達了他對超越塵世的追求和對智慧的贊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