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江仙 / 作者:鄒浩 |
有個頭陀修苦行,頭上頭發(fā)毿毿。
身披一副醦裙衫。
緊纏雙腳,苦苦要游南。
聞說度牒朝夕到,并除頷下髭髯。
缽中無粥住無庵。
摩登伽處,只恐卻重參。
|
|
臨江仙解釋: 《臨江仙》是宋代詩人鄒浩的作品。這首詩描繪了一個修行苦行的頭陀,他頭上的頭發(fā)長而散亂,身穿一件粗糙的麻衣。他緊緊地包裹著雙腳,苦苦地要前往南方。據(jù)說他每天都能到達目的地,除了下巴上的胡須之外,臉上沒有一絲一毫的胡子。他沒有粥可以吃,也沒有庵堂可以住宿。他在摩登伽(音譯,古代制作佛像的場所)停留,只是擔心重返塵世的紛擾。
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有個頭陀修苦行,
頭上頭發(fā)毿毿。
身披一副麻裙衫,
緊纏雙腳,苦苦要游南。
聞說度牒朝夕到,
并除頷下髭髯。
缽中無粥住無庵,
摩登伽處,只恐卻重參。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頭陀的形象,表達了修行者追求解脫和超越塵世的意愿。頭陀是佛教中修行苦行的僧人形象,頭發(fā)散亂和身穿麻衣都是修行者簡樸苦行的象征。他緊緊地包裹雙腳,象征著他堅持不懈地向南方修行前進。詩中提到頭陀每天都能到達目的地,除頷下的胡須之外,臉上沒有胡子,這說明他的修行十分嚴苛,追求內(nèi)心的凈化和超脫。
詩中還描述了頭陀的生活環(huán)境,他沒有粥可以吃,也沒有庵堂可以住宿,只能在摩登伽停留。這表明他處于一種隱居的狀態(tài),遠離塵囂和物質(zhì)的紛擾。然而,盡管他在摩登伽停留,他仍然擔心再次回到塵世,重新陷入紛擾和煩惱之中。
整首詩詞通過描繪頭陀的形象和生活狀態(tài),表達了修行者超脫塵世的追求和對修行道路的堅持。它反映了佛教文化中對于修行者的理想形象和修行過程的思考,同時也傳遞出一種追求內(nèi)心寧靜和超越物質(zhì)欲望的精神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