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為軍王從事 / 作者:楊億 |
奏牘曾蒙乙夜觀,擅場文價在金鑾。
貂裘歲久京塵暗,鹢路風高旅翮殘。
取酒黃金都已盡,食魚長鋏更須彈。
時清水國無書檄,誰見揮毫一據鞍。
|
|
無為軍王從事解釋: 詩詞:《無為軍王從事》
朝代:宋代
作者:楊億
奏牘曾蒙乙夜觀,
擅場文價在金鑾。
貂裘歲久京塵暗,
鹢路風高旅翮殘。
取酒黃金都已盡,
食魚長鋏更須彈。
時清水國無書檄,
誰見揮毫一據鞍。
中文譯文:
我曾在乙夜奏牘時得到了賞識,
在朝廷中表現出色,受到皇帝的寵愛。
但我的貂裘歲月已久,被京城的塵埃所遮蔽,
作為一只飛鷹,旅途中的翅膀已經殘破不堪。
我曾經用黃金換取美酒,如今黃金已經用盡,
我曾經享受魚肉美味,如今只能彈奏琴弦自娛。
時下國家清平,沒有緊急的征召令,
誰來看到我揮毫寫字的場景呢?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曾經在朝廷中受寵的軍王從事的遭遇。詩人楊億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表達了他在政治上的失意和個人的困境。
詩的第一句“奏牘曾蒙乙夜觀”,描述了詩人曾經在夜晚奏上奏章時受到重視和賞識。這表明他在朝廷中具備一定的才干和地位。
然而,隨后的幾句描述了詩人如今的境況。他的貴族身份已經逐漸被歲月所磨滅,穿著的貂裘已經褪色。同時,他在旅途中所面臨的困難也被描繪出來,鷹的翅膀殘破不堪,無法再飛翔高遠。
接下來的兩句表達了他物質和精神上的匱乏。黃金已經用盡,美酒難覓,他只能彈奏琴弦自娛。這里黃金和美酒的象征意義是物質享受和奢華生活,而現在他已經失去了這些。
最后兩句表達了他在政治上的失意和孤獨。時下國家平和,沒有緊急的征召令,沒有戰爭需要他的才干,他的文才和政治才華似乎被冷落了。他希望有人能夠看到他揮毫寫字的場景,但現實中卻沒有人關注他的存在。
整首詩透露出作者對于個人價值和才華的無奈和失落,同時也折射出宋代朝廷的政治腐敗和權力斗爭的殘酷。這首詩以深沉的詩意和自省的情感揭示了一個軍王從事在政治和個人生活中的困境和矛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