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常樂章三十首其四迎俎奏豐安之曲 / 作者:楊億 |
麗碑割牲,以炰以烹。
博碩肥腯,薦羞神明。
祖考來格,享于克識。
如聞謦欬,武燕以寧。
|
|
太常樂章三十首其四迎俎奏豐安之曲解釋: 詩詞:《太常樂章三十首其四迎俎奏豐安之曲》
朝代:宋代
作者:楊億
麗碑割牲,以炰以烹。
博碩肥腯,薦羞神明。
祖考來格,享于克識。
如聞謦欬,武燕以寧。
中文譯文:
美麗的碑刻割下祭祀的牲肉,用火爐烹煮。
豐滿而肥美的肉塊,獻給神明。
祖先的考驗,得到了克制的認可。
仿佛聽到了神明的喘息聲,武燕國因此安寧。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述了一場盛大的祭祀儀式,通過奏樂來迎接祭祀中的重要環節——奏豐安之曲。詩人以簡潔的語言描繪了這一場景,展示了宋代社會中的宗教儀式和文化風貌。
詩的開頭寫到了割下祭祀的牲肉,并用火爐烹煮,表達了祭祀的莊嚴和肅穆。隨后,詩中出現了"薦羞神明"的詞句,薦指的是獻祭,羞則表示珍饈美味,意味著將豐盛的食物獻給神明,以示敬意。
下文提到了"祖考來格,享于克識",表達了祖先的考驗和克服困難后的認可,說明祭祀儀式的重要性和受到的重視。最后一句"如聞謦欬,武燕以寧",描繪了一種寧靜的氛圍,武燕國因為這樣的祭祀儀式而獲得了平安和寧靜。
整首詩以簡潔明了的語言描述了宋代祭祀儀式的盛況和意義。通過這樣的描寫,詩人傳達了對祭祀儀式的敬畏之情,表達了對神明和祖先的尊重,以及祭祀儀式對社會穩定和平安的重要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