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道人歸鄉 / 作者:楊億 |
聞法靈山真佛子,馳名南國本詩流。
二林曾有香燈約,一缽應為輦轂游。
塵土化衣慵駐錫,江湖收潦憶歸舟。
何年應製登麟殿,犀柄談空對冕旒。
|
|
威道人歸鄉解釋: 《威道人歸鄉》是宋代楊億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
聞法靈山真佛子,
馳名南國本詩流。
二林曾有香燈約,
一缽應為輦轂游。
塵土化衣慵駐錫,
江湖收潦憶歸舟。
何年應製登麟殿,
犀柄談空對冕旒。
這首詩詞表達了詩人楊億對佛教道士歸鄉的思念和對佛教的景仰之情。下面是對詩詞意義的分析和賞析:
詩的開頭,詩人聽說了法靈山真正的佛教徒,他們的名聲在南國傳揚開來,被譽為本朝的詩人。法靈山指的是一個有名的佛教圣地。
接下來,詩人提到二林,指的是另外一個佛教圣地。詩人曾經與那里的佛教徒約定過,但現在他卻感到懊悔和遺憾,因為自己只是一個佛教信徒而已,無法像輦轂(古代君王的車軸)一樣隨心所欲地游歷佛教圣地。
詩的下半部分,詩人形容自己身上沾滿了塵土,意味著他沉迷于塵世的事物,無法安心修行。他回憶起過去在江湖上的流浪生涯,思念歸舟的時光。江湖在中國文化中通常指的是浪跡天涯、行走江湖的生活方式。
最后兩句詩,詩人表達了對佛教殿堂的向往和對佛教思想的探討。他期待有一天能夠登上麟殿(古代皇帝登基時的殿堂),與佛陀一同談論空性和人世間的虛妄,對話冕旒(皇帝的冠冕)象征著權力和尊貴。
這首詩詞通過描述對佛教信仰和修行的渴望,表達了詩人內心的矛盾和追求。他在塵世中徘徊,思念歸舟的自由,同時又渴望在佛教圣地中與佛教徒一同修行,探索人生的真諦。整首詩詞既有對佛教的景仰,也表達了人生追求解脫和返璞歸真的渴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