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章群下第東歸 / 作者:楊億 |
卓犖修詞有古風,計偕西上劇飄蓬。
梁園失意三春月,閩嶺思歸一畝宮。
且喜還家儀舌在,莫嗟為客趙囊空。
九天下詔崇儒術,好絕韋編待至公。
|
|
章群下第東歸解釋: 《章群下第東歸》是一首宋代楊億創作的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詩詞中文譯文:
卓犖修詞有古風,
計偕西上劇飄蓬。
梁園失意三春月,
閩嶺思歸一畝宮。
且喜還家儀舌在,
莫嗟為客趙囊空。
九天下詔崇儒術,
好絕韋編待至公。
詩意:
這首詩以楊億自謙的口吻描繪了自己辭官東歸的情景。詩人卓犖地修煉著古老的文學風格,決心與同道之士一同西行,像漂泊的蓬草一樣。他在梁園失意了三個春天的月色,思念著故鄉的一畝宮。然而,他也為能夠重返故鄉而高興,因為他的品德和才華仍然保持著,不必為自己是客居他鄉而感到愧疚。最后,他表達了對九天下詔推崇儒術的喜悅,并期待能夠受到韋編(指官方編纂的經書)的待遇,以至公的態度為國家效力。
賞析:
《章群下第東歸》以簡潔凝練的語言展現了楊億辭官歸鄉的情感和對自身價值的肯定。詩中運用了一系列意象,如修詞有古風、劇飄蓬、梁園失意、三春月等,通過這些形象的對比,表達了詩人內心的彷徨和對故鄉的思念之情。詩人表現出對儒家學問的推崇,希望能夠在國家的重視下為社會作出貢獻。整首詩情感真摯,語言簡練,充滿了對故鄉和個人價值的思考和表達。
此外,詩中還有一些對宋代社會政治現象的隱晦指涉,如九天下詔崇儒術、韋編待至公等,這些表達了詩人對社會現狀的關注和期望。通過這種含蓄的方式,詩人不僅表達了自己的情感,還蘊含了對社會的思考和對國家前途的期許。
總的來說,《章群下第東歸》通過對個人情感和社會現實的交織,展現了楊億對故鄉的思念、對個人價值的肯定以及對社會進步的愿景,是一首具有深刻內涵和思想性的宋代詩詞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