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館凌職方知廣州 / 作者:楊億 |
番禺出守重,漢殿拜恩初。
華省郎官宿,名山太史書。
剖符從鎖闥,持節上軺車。
左顧金龜印,前驅書隼旟。
由來百粵地,曾督九年儲。
卉服要荒外,棠陰惠愛馀。
齊裝天子賜,封部島夷居。
羽檄招溪洞,壺漿慰里閭。
國風今已變,民瘼到應除。
江海思歸否,蓬山有直廬。
|
|
史館凌職方知廣州解釋: 詩詞:《史館凌職方知廣州》
番禺出守重,
漢殿拜恩初。
華省郎官宿,
名山太史書。
剖符從鎖闥,
持節上軺車。
左顧金龜印,
前驅書隼旟。
由來百粵地,
曾督九年儲。
卉服要荒外,
棠陰惠愛馀。
齊裝天子賜,
封部島夷居。
羽檄招溪洞,
壺漿慰里閭。
國風今已變,
民瘼到應除。
江海思歸否,
蓬山有直廬。
中文譯文:
番禺出任官職很重要,
向漢殿拜謁接受賞賜初次。
在華省宿營的郎官身上,
太史書記載著名山的歷史。
剖開符印從鎖闥中通過,
持節上軺車前往官任之地。
左顧金龜印章,前驅書隼旗,
標志著官職的榮耀和權力。
一直統治著百粵之地,
曾經管理九年之久的儲存。
官服要穿著前往邊遠之地,
但在棠陰的庇佑下,仍受惠愛。
天子特地賜予齊裝之禮,
封賜部落居住在島嶼或夷族之中。
羽箭招募溪洞之士,
享用壺漿慰勞里閭之民。
國風已經改變,現在的社會問題應該解決,
民間的疾苦必須得到改善。
是否思念江海的故鄉,
蓬山上是否還有居住之地?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官員從番禺出任重要職務,前往廣州的旅程。詩中通過描述官員的官袍、印章、旗幟等細節,展現了官員的榮耀和權力。詩歌里還提到了官員對百粵之地的統治和管理,以及對民間生活的關注和慰問。最后,詩人表達了對國家和民間疾苦的關注,以及對故鄉的思念和對未來的疑問。
整首詩的情感溫和、從容不迫,充滿了對社會命運和人生滄桑的思考。楊億是宋代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他創作的詩詞多以官場生活和國家命運為主題,以平和、深刻的筆觸描繪人物、事物和社會氛圍,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意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