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和歌辭·日出行 / 作者:李賀 |
白日下昆侖,發(fā)光如舒絲。
徒照葵藿心,不照游子悲。
折折黃河曲,日從中央轉(zhuǎn)。
旸谷耳曾聞,若木眼不見。
奈何鑠石,胡為銷人。
羿彎弓屬矢那不中,足令久不得奔,詎教晨光夕昏。
|
|
相和歌辭·日出行解釋:
譯文:
白天在昆侖山下升起,發(fā)出如舒展的絲線一樣的光芒。只照井菜的心,卻不照游子的悲傷。蜿蜒的黃河之曲,太陽從中央升起。旸谷的耳朵曾聽聞,但是沒有樹木的眼睛看見。可憐那閃光的石頭,為何如此融化人心。射箭的羿,彎弓松開,卻不能中心,足使得久久不能奔跑,難道讓晨光和黃昏相交嗎。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述了日出的景象以及對人心的影響。詩人以唐代的文人身份觀察了日出的壯麗景象,并對人心的脆弱與情感的無法遮掩表達(dá)了深深的感嘆。
詩中通過描寫太陽升起的場景,將太陽的光芒與順滑的絲線相比,表達(dá)了它的美麗和光輝。然而,這美麗的景象只能照亮井菜的心,而不能照亮游子的悲傷。這里可以看到詩人對于人心的思考,太陽的光輝只能給予一部分人心靈慰藉。
接下來,詩人以黃河的蜿蜒曲線為象征,描繪了太陽從中央升起的場景。此時,旸谷已經(jīng)聽聞了太陽的光芒,但沒有眼睛的樹卻無法觀賞到這美景。這里通過樹木的眼睛來比喻人眼,再度突顯了人心的限制和局限。
最后,詩人以羿彎弓屬矢的典故來表達(dá)對人心的無奈與困惑。詩人引用了羿射日的故事,暗示著人心往往難以達(dá)到自己的目標(biāo),進(jìn)而影響了人的行動。晨光和黃昏的相交,也可以理解為人的心境的起伏和變化。
整首詩以唐代的典雅語言和藝術(shù)手法,通過描繪自然景觀和人心的關(guān)系,表達(dá)了詩人對人生矛盾與無奈的思考和感嘆。詩人以深深的感情和虛無的思索,營造了一種抒發(fā)情感與思考生命意義的氛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