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忠顯劉公挽詩四首 / 作者:張嵲 |
活人憂國見平生,晚節臨危志益明。
漢仗塵深遠宮闕,氈裘風急半公卿。
千人致詔竟不起,萬戶封侯卻似烹。
暮晉朝梁真可忍,紛紛螻蟻尚偷生。
|
|
忠顯劉公挽詩四首解釋: 《忠顯劉公挽詩四首》是宋代張嵲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對忠誠和正直的贊美,以及對朝廷腐敗和社會風氣敗壞的憂慮。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忠顯劉公挽詩四首
活人憂國見平生,
晚節臨危志益明。
漢仗塵深遠宮闕,
氈裘風急半公卿。
千人致詔竟不起,
萬戶封侯卻似烹。
暮晉朝梁真可忍,
紛紛螻蟻尚偷生。
中文譯文:
活著的人憂國家之事而回顧一生,
晚年面臨危險時志向更加堅定。
漢朝的戰爭塵土覆蓋著遠離的宮闕,
皇家的氈裘在急風中只能披半個官員。
千人致上詔書,卻沒有一個起身響應,
萬戶被封侯,卻像是被烹飪一般。
暮年的晉朝和梁朝真的讓人難以忍受,
紛紛擾擾的螻蟻們還在偷偷地茍活。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一個忠于國家的劉公的形象,表達了對忠誠和正直的贊美。劉公是一個憂國憂民的人,對國家的興衰和社會的風氣變化都十分關注。他在晚年面臨危險時,依然堅守初心,志向更加明確。
詩中以漢朝為背景,暗示了當前朝廷的腐敗和社會的風氣敗壞。漢朝的塵土已經覆蓋了遙遠的宮闕,象征著朝廷的衰敗和失去權威。氈裘在急風中只能披半個官員,揭示了社會中貪婪和虛偽的現象。
詩中提到千人致上詔書,卻沒有一個起身響應,萬戶被封侯,卻像是被烹飪一般。這表達了作者對朝廷的不滿和對官員的諷刺。盡管劉公忠于國家,但他的忠誠卻不被認可和回報。
最后兩句“暮晉朝梁真可忍,紛紛螻蟻尚偷生”,通過對晉朝和梁朝的批判,表達了作者對腐敗現象的痛心和對社會風氣敗壞的憂慮。紛紛擾擾的螻蟻們還在偷偷地茍活,暗示了社會中眾多無原則和不道德的人存在。
這首詩詞通過對劉公形象的塑造,以及對社會現象的揭示,表達了作者對忠誠和正直的崇敬,同時也對朝廷腐敗和社會風氣敗壞的擔憂。整首詩詞意蘊深遠,啟發人們思考忠誠和社會道德的重要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