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旸谷耳曾聞,若木眼不見”是出自《李賀》創作的“日出行”,總共“6”句,當前“旸谷耳曾聞,若木眼不見”是出自第4句。
“旸谷耳曾聞,若木眼不見”解釋: 首先,我們需要理解《旸谷耳曾聞,若木眼不見》這兩句詩。李賀是唐代著名詩人,其詩以奇峭、想象豐富著稱。 1. “旸谷耳曾聞”:這句描繪了在日出的地方(古人認為“陽”的象征)聽到過一些傳說,但具體的內容未曾親耳所聞,暗示了古代神話的神秘和遙遠。 2. “若木眼不見”:這里用到了《山海經》中的典故,“若木”是傳說中位于太陽系外圍的一棵大樹。這句話的意思是在這棵象征性的“若木”面前,我們的眼睛卻看不見它,強調了傳說和現實之間的差距以及神秘感。 創作背景及感想: 李賀生活在唐朝盛世后半段,他的詩作反映了那個時代人們對于自然、神話與現實交織的復雜情感體驗。 在創作《旸谷耳曾聞,若木眼不見》時,李賀可能借日出時分的景象,寓意著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秘和遙遠。同時,他通過對比現實與傳說的差距,表達了對現實與理想之間矛盾的一種深沉感慨。 評價: 這兩句詩形象生動,寓意深遠。李賀以太陽初升的場景為引,巧妙地將古代神話與現實生活相聯系,體現了其詩歌創作中善于借物言志的特點。 同時,這兩句詩也展現了李賀對于社會現象、人與自然關系的獨特見解,進一步豐富了其詩歌藝術內涵。
查看完整“旸谷耳曾聞,若木眼不見”相關詩詞以及介紹... >>
上一句:旸谷耳曾聞,若木眼不見 的上一句
下一句:旸谷耳曾聞,若木眼不見 的下一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