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於六月初三日泛舟至奇石洞留題洞中一首 / 作者:張嵲 |
世人應未到,若士或曾游。
岸隔千峰秀,門臨萬瀨愁。
蜺旌疑可遲,丹洞擬深投。
歸去夸塵侶,城闉鶴暫留。
|
|
余於六月初三日泛舟至奇石洞留題洞中一首解釋: 《余於六月初三日泛舟至奇石洞留題洞中一首》是宋代張嵲的一首詩詞。這首詩描繪了作者在六月初三這一天泛舟至奇石洞,留題于洞中的情景。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世人應未到,若士或曾游。
岸隔千峰秀,門臨萬瀨愁。
蜺旌疑可遲,丹洞擬深投。
歸去夸塵侶,城闉鶴暫留。
詩意:
這里的世人還未到達,也許曾有士人游歷過。
岸邊分隔著千峰的秀美,門前面對著萬瀨的憂愁。
景色如此美好,讓人以為時光可以慢下來;洞穴如此深邃,讓人有意沉浸其中。
回去時可以夸耀與伴侶們的塵世之游,而城闉中的仙鶴也暫時停留在這里。
賞析:
這首詩以六月初三的泛舟之旅為背景,展現了作者在奇石洞中的所見所感。詩人通過描繪洞穴美景,表達了對人世之游的向往和對自然之美的贊美。他認為這個地方還未被世人發現,只有少數士人可能曾經到過。岸邊山峰起伏,景色秀美,而面對著洞外的萬瀨,詩人卻感到憂愁。這種對自然景觀的描繪給人以寧靜與美好的感受。
詩中的蜺旌和丹洞是意境的營造,蜺旌是神話中的傳說生物,意味著此地的景色令人懷疑是否真實,而丹洞則象征深邃和神秘。詩人將自己的歸去與塵世之侶進行對比,表達了對于自然之境的追求與向往。最后一句中的"城闉鶴暫留",給人以意境的轉變,表達了詩人對于仙鶴的暫時停留的贊美,也暗示了人們應該暫時停留在這美好的景色中,感受自然的寧靜與神秘。
整首詩以自然山水為背景,表達了作者對自然之美和對遠離塵囂的向往。通過對景物的描繪和對情感的表達,塑造了一幅寧靜而美好的意境。這首詩以簡潔的語言和細膩的描寫,展示了宋代詩人獨特的審美情趣和對自然的熱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