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跋百之詩畫 / 作者:張舜民 |
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
丹青不知老將至,李陵蘇武真吾師。
太平本學治禮樂,猶有暇日能臨池。
區中孰最奇,龐眉皓首茍住著,安得一區我安之。
|
|
跋百之詩畫解釋: 這首詩詞《跋百之詩畫》是宋代張舜民所作。下面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詩是無形的畫,
畫是有形的詩。
紅顏不知老去遲,
李陵和蘇武是我真正的師傅。
和平時期本是學習治理禮樂的,
但我還有閑暇的時光來憑欄臨池。
在這區區中,誰最為奇特?
龐眉皓首茍住著,
我如何能夠找到一個屬于自己的安寧之所?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對詩與畫的關系的思考和對自身境遇的感慨。作者認為詩與畫雖然形式不同,但在表達藝術之美和情感的能力上存在共通之處。他說詩是無形的畫,是通過文字來表現,而畫則是有形的詩,通過圖像來傳達。這種對詩與畫相互關聯的認識,顯示出作者對藝術的深刻理解和敏感洞察。
作者接著提到紅顏不知老去遲,這是在暗示人們對美好事物的珍惜和逝去的無法挽回。他以李陵和蘇武作為他的真正的師傅,可能是因為這兩位歷史人物都表現出了對美和自由的追求,以及對困境的堅忍不拔。通過與他們的學習,作者希望能夠在自己的作品中傳承他們的精神和智慧。
接下來,作者提到太平時期本應該專心學習治理禮樂,但他仍有閑暇的時光來憑欄臨池。這表明作者在和平時期仍然有機會追求自己的藝術興趣和審美享受。作者認為自己身處其中,但又想找到一個屬于自己的安寧之所,這是對個人追求內心寧靜和情感滿足的渴望。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明了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詩與畫的思考,并通過對歷史人物的引用以及對自身境遇的抒發,展示了對藝術和人生的獨特見解。作者認識到詩與畫的共通之處,體現了對藝術的深刻理解和對美感的追求。
通過引用李陵和蘇武這兩位歷史人物,作者表達了對美和自由的向往,并以他們為榜樣來塑造自己的藝術風格和追求。同時,作者對和平時期的閑暇和對內心寧靜的追求,表達了對個體情感和內心世界的重視。
整首詩詞以簡練的語言和明確的意象,表達了作者對藝術、美感和人生價值的思考。同時,通過對歷史人物和個人經歷的參照,賦予了詩詞更為深厚的內涵和情感共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