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造侄寄人面毛竹杖四 / 作者:曾幾 |
麥秋氣清和,槐夏日陰翳。
塊然守蓬蒿,何以破昏滯。
肩輿卒輩乏,徒步腳力費(fèi)。
出門即林丘,散策空夢寐。
賸為猶子憐,遽以此君至。
分明人面目,刻畫老根柢。
毛君又一奇,枝干不少異。
想應(yīng)開一束,妙簡得三四。
今晨入吾手,夷險(xiǎn)可歷試。
芒鞋與周旋,白拂相嫵媚。
人生七十稀,況復(fù)已過二。
多謝汝扶持,無乃太晚計(jì)。
|
|
造侄寄人面毛竹杖四解釋: 《造侄寄人面毛竹杖四》是宋代作者曾幾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麥秋氣清和,
槐夏日陰翳。
塊然守蓬蒿,
何以破昏滯。
肩輿卒輩乏,
徒步腳力費(fèi)。
出門即林丘,
散策空夢寐。
賸為猶子憐,
遽以此君至。
分明人面目,
刻畫老根柢。
毛君又一奇,
枝干不少異。
想應(yīng)開一束,
妙簡得三四。
今晨入吾手,
夷險(xiǎn)可歷試。
芒鞋與周旋,
白拂相嫵媚。
人生七十稀,
況復(fù)已過二。
多謝汝扶持,
無乃太晚計(jì)。
詩詞的中文譯文:
麥秋的天氣清爽宜人,
槐樹下夏日陰涼。
我坐在茅草屋中,
如何打破沉悶的困頓。
肩輿的人都累倒了,
步行的人也疲憊不堪。
走出家門就是林丘,
漫步其中心神空曠。
這根竹杖原本是孤獨(dú)的,
卻突然被你送來。
畫得清晰的人臉,
刻劃出年老的根莖。
毛竹杖又是一種奇異,
枝干中有許多不同之處。
想必可以拆開一束,
巧妙地得到三四根。
今天早晨拿在手中,
可以在崎嶇險(xiǎn)峻的路上試試。
芒鞋與竹杖相伴,
白拂扮得嫵媚動人。
人生七十歲少有,
何況我已經(jīng)過了六十二。
感謝你的支持,
只是或許有些晚了。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描繪自然景物和抒發(fā)內(nèi)心情感為主題,表達(dá)了作者對生活中的疲憊和困頓的感受,同時表達(dá)了對友情的感激之情。
詩的開頭描繪了麥秋的清爽氣候和槐樹下的涼爽,與作者坐在茅草屋中的情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接著,作者表達(dá)了對乏力和疲憊的感嘆,形容肩輿的人累倒了,步行的人也疲憊不堪,生活顯得沉悶乏味。
然而,這種沉悶的狀態(tài)被一根竹杖的送來打破了。竹杖上畫有清晰的人臉,刻劃出年老根莖的形象。這使得竹杖變得與眾不同,成為一種奇異之物。作者想象著這根竹杖可以被拆開,得到更多的分支,象征著生活中的希望和可能性。
在詩的結(jié)尾,作者感慨地說自己已經(jīng)過了六十二歲,人生稀疏有限,對友情的支持感到感激,但同時也意識到可能有些晚了,暗示了對時光流逝和生命短暫的思考。
整首詩以簡《造侄寄人面毛竹杖四》是宋代曾幾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以下是對這首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麥秋氣清和,
槐夏日陰翳。
塊然守蓬蒿,
何以破昏滯。
肩輿卒輩乏,
徒步腳力費(fèi)。
出門即林丘,
散策空夢寐。
賸為猶子憐,
遽以此君至。
分明人面目,
刻畫老根柢。
毛君又一奇,
枝干不少異。
想應(yīng)開一束,
妙簡得三四。
今晨入吾手,
夷險(xiǎn)可歷試。
芒鞋與周旋,
白拂相嫵媚。
人生七十稀,
況復(fù)已過二。
多謝汝扶持,
無乃太晚計(jì)。
譯文:
麥秋氣候宜人,
槐樹下夏日陰涼。
靜靜地守護(hù)著蓬蒿,
如何打破沉悶的遲滯。
肩輿的人累倒了,
徒步的人腳力費(fèi)勁。
走出家門就是林丘,
漫步其中空有夢寐。
竟成了我孤獨(dú)的憐愛,
竟然有你送來了這根竹杖。
竹杖上清晰地勾勒著人的面容,
刻畫出古老的根莖。
這根毛竹杖又是一種奇異之物,
枝干間有許多異樣。
想必可以拆開成一束,
妙簡得到三四根。
今天早晨拿在手中,
可以試試那崎嶇險(xiǎn)峻的路。
芒鞋與竹杖相伴,
白拂扮得嫵媚動人。
人生七十歲稀有,
何況我已經(jīng)過了六十二。
多謝你的支持,
只是或許有些晚了。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描繪自然景物為背景,表達(dá)了作者對生活的思考和感慨,同時也表達(dá)了對友情的感激之情。
詩的開頭描繪了麥秋的宜人氣候和槐樹下的涼爽,與作者身處茅草屋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接著,作者抱怨生活的疲憊和沉悶,描述了肩輿的人累倒了,徒步的人腳力疲憊,生活仿佛一片遲滯。
然而,這種疲憊的狀態(tài)被一根竹杖的到來打破了。這根竹杖上清晰地勾勒著人的面容,刻畫出古老的根莖。這使得竹杖變得與眾不同,成為一種奇異之物。作者想象著這根竹杖可以拆開,得到更多的分支。
在詩的結(jié)尾,作者感慨地說自己已經(jīng)過了六十二歲,人生短暫有限,對友情的支持心存感激,但同時也意識到可能有些晚了。
整首詩以簡潔的語言描繪了生活的疲憊和對友情的感激,表達(dá)了對生活的思考和對時間流逝的感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