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踏莎行 / 作者:王以寧 |
夢褥光宗,河東右族。
向來到耳聲華熟。
游從兩世記金蘭,風流二阮居南北。
今夕何辰,相親燈燭。
一廛我愿依韋曲。
長君未可賦驪駒,山人莫為蒲輪促。
|
|
踏莎行解釋: 《踏莎行》是一首宋代詩詞,作者是王以寧。下面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詩詞中文譯文:
夢褥光宗,河東右族。
向來到耳聲華熟。
游從兩世記金蘭,風流二阮居南北。
今夕何辰,相親燈燭。
一廛我愿依韋曲。
長君未可賦驪駒,山人莫為蒲輪促。
詩意:
《踏莎行》通過描繪詩人的情感和心境,表達了對過去友誼和舊時光的懷念之情。詩中的主題主要涉及友誼、離別和對現實生活的思考。
賞析:
這首詩以詩人的親身經歷和感受為基礎,表達了對過去友誼的懷念。首兩句“夢褥光宗,河東右族。”意味著詩人沉浸在過去的回憶中,回想起舊日的友誼和親密的關系。接下來的兩句“向來到耳聲華熟。游從兩世記金蘭,風流二阮居南北。”描述了詩人與朋友之間的默契和深厚的情誼,即使時光已過,仍然保持著感情的聯系。
下半部分的詩句“今夕何辰,相親燈燭。一廛我愿依韋曲?!北磉_了詩人對友誼的珍視和希望能夠再次聚首的愿望。詩人希望能夠在燈燭的照耀下與朋友們相聚,共同回憶過去的時光。最后兩句“長君未可賦驪駒,山人莫為蒲輪促?!笔窃娙藢τ颜x的期待和告誡。詩人希望朋友們不要急于分別,不要輕易放棄友情,而是要珍惜和延續這份真摯的情感。
《踏莎行》通過表達對友誼的思念和珍視,展現了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對情感和友情的追求。詩人通過對過去時光的回憶和對未來的期望,讓讀者感受到了生活中真摯的情感和友誼的可貴之處。這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深情地描繪了友情的力量和情感的溫暖,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