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踏莎行 / 作者:王以寧 |
位正三槐,光生九族。
人間一夢黃粱熟。
邇來荊楚地行仙,卜居深在延原北。
笑問從前,誰調玉燭。
當筵鮑老那能曲。
山中飲酒是生涯,欲歸未果成煩促。
|
|
踏莎行解釋: 《踏莎行》是一首宋代詩詞,作者是王以寧。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
位正三槐,光生九族。
人間一夢黃粱熟。
邇來荊楚地行仙,卜居深在延原北。
笑問從前,誰調玉燭。
當筵鮑老那能曲。
山中飲酒是生涯,欲歸未果成煩促。
這首詩詞的詩意和賞析如下:
《踏莎行》描述了詩人王以寧的游仙之旅和對人生的思考。詩中以自然景物和仙境之旅為背景,表達了對世俗紛擾的厭倦和對自由與超脫的向往。
詩的開頭寫道:“位正三槐,光生九族”,表明詩人身居高位,家世顯赫。然而,他在人間的一切都被描繪為一場短暫的夢境,“人間一夢黃粱熟”。這種對塵世的顛覆性思考,顯示了詩人對虛幻與真實的思考和對功名利祿的頹廢。
接下來,詩人講述了自己最近在荊楚地區的仙境之旅,選擇在延原北深處安居。這里的“荊楚地行仙”表明詩人追求超脫塵世的修仙之路,尋找心靈的安寧與自由。他笑著問過去的時光,那些曾經調度黃金燭臺的人在哪里?鮑老是指鮑照,他是晉代文學家,以其美酒和文學才華著稱。這里的意思是說,過去的盛宴和華麗的生活已經不再重要,真正的快樂在于山中自由自在地飲酒。
最后兩句“欲歸未果成煩促”,表達了詩人對歸鄉的渴望,但由于各種原因未能實現,讓他感到焦慮和困擾。
《踏莎行》通過對仙境之旅和對人生的反思,表達了詩人對功名利祿的頹廢厭倦,對自由與超脫的向往,以及對歸鄉的渴望與困擾。這首詩詞以清新的語言和意境,展現了王以寧的獨特思想和對人生的深刻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