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踏莎行 / 作者:王以寧 |
我自山中,漁樵冷族。
一丘一壑平生熟。
朅來江海寄余生,心兵語阱頻奔北。
九里靈河,十分光燭。
分輝借潤須鄰曲。
柳家兄弟莫瞋人,狂奴小戶元低促。
|
|
踏莎行解釋: 《踏莎行》是宋代詩人王以寧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我自山中,漁樵冷族。
一丘一壑平生熟。
朅來江海寄余生,心兵語阱頻奔北。
九里靈河,十分光燭。
分輝借潤須鄰曲。
柳家兄弟莫瞋人,狂奴小戶元低促。
詩意:
這首詩描述了作者王以寧從山中歸來的心境和生活狀態。他自述自己是一個生活在偏遠山區的漁樵之人,對于山中的一草一木都感到非常熟悉。雖然他曾經歷過江湖和海洋的風波,但他的心思卻時常向北奔騰,渴望追求更高的境界。詩中還描繪了九里靈河的美景,以及柳家兄弟和狂奴小戶的低調生活。
賞析:
《踏莎行》展示了王以寧的心境和對生活的感悟。詩人以自然山水與人生境遇相結合的方式,表達了對平凡生活的熱愛和對追求更高境界的渴求。他通過漁樵之人的身份,展現了對大自然的親近和對山中一草一木的熟悉,彰顯了詩人的樸素情懷。在心思時常向北奔騰的描寫中,王以寧表達了對進取和追求的向往,對更廣闊世界的渴望。
九里靈河的描繪以及分輝借潤須鄰曲的表達方式,傳遞出一種美好而寧靜的景象。這些描寫使讀者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妙和詩人對自然景色的獨特感悟。
柳家兄弟和狂奴小戶的描寫則展示了不同社會階層和生活方式的對比。詩人告誡柳家兄弟不要看不起別人,也提醒狂奴小戶要保持低調,這種含蓄的勸誡在表面簡單的句子中蘊含了深刻的社會寓意。
總的來說,《踏莎行》以淡泊的情感、鮮明的意象和富于哲理的言語,展示了王以寧對生活和人性的獨到見解,使讀者在賞誦中產生共鳴,并思考人生的真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