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春十三首 / 作者:張耒 |
仲春漸燠沐,攄散常遠步。
獨穿林下蹊,斜轉竹間嶼。
鳴泉競漱石,迸筍或妨路。
吹衣信和風,濯足解雙履。
深行意益愜,默坐憩亦屢。
野花迎客來,啼鳥驚我去。
群鳴投樹鴉,獨下過溪鷺。
晴霞送斜日,歷歷星已布。
娟娟新月彎,稍稍山已暮。
用此遣朝昏,誰謂非尺素。
|
|
感春十三首解釋: 中文譯文:
仲春漸熱,我漫步在常遠的小路上。我獨自穿過林蔭小徑,穿過竹林和小島。聽著泉水的聲音,看著新筍有時擋住路。微風吹拂著我的衣服,我解開我的鞋子洗滌我的腳。在這樣的散步中,我的思緒變得更加清晰,沉思和憩息也變得更加頻繁。野花迎接我來,啼鳥驚擾我走。一群鳥投向樹林,我獨自走過小溪,在晴朗的天空中看到星星布滿天空。新月漸漸升起,山峰漸漸昏暗。我借此來撫慰我的疲憊心靈,這樣的生活雖然簡樸,但我覺得無比的滿足。
詩意:
這首詩是宋代詩人張耒所作,描述了他在仲春時分的一次散步,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和寧靜。在這次散步中,他欣賞了野花和鳥鳴聲,聽泉水聲和溪流聲,看到了竹林和小島。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麗和寧靜,也讓自己的思緒變得更加清晰,沉思和憩息也變得更加頻繁。他認為這樣的生活雖然簡樸,但是卻非常滿足而且讓人感到放松。
賞析:
這首詩通過描述自然景觀和個人的感受來表達了詩人的情感和對生活的看法。詩人通過觀察和感受自然景觀,讓自己的思維和情感得到了升華和凈化,也表達了他對自然的贊美和對簡樸生活的追求。整首詩句簡短,語言生動,詩人運用了大量的描寫手法,如“獨穿林下蹊”,“斜轉竹間嶼”,“吹衣信和風”,“歷歷星已布”等,增強了詩歌的美感和表現力。整首詩抒發了詩人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簡樸生活的追求,是一篇充滿感性和思想性的佳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