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榆 / 作者:張耒 |
高榆百余年,其大數(shù)十圍。
修柯遏云日,老枿干虹霓。
嗟爾擁腫材,大匠已見遺。
何人失翦伐,養(yǎng)此頑鈍姿。
夏葉穴蟲蟻,繁柯蔽涼飔。
寒憑烈風怒,號白陵冬曦。
鸞鳳不女巢,所藏鴉與鴟。
吾寧愛彈射,念爾不適宜。
蟠據(jù)起墻屋,斧斤諒難施。
去惡不慎微,既成安可追。
|
|
大榆解釋: 《大榆》是一首宋代的詩詞,作者是張耒。這首詩描繪了一棵高大的榆樹,表達了對時間流逝和人事變遷的思考。
詩中描述了這棵榆樹已經(jīng)生長了百余年,它的樹干粗大,圍繞著它的樹圍數(shù)十圈。修剪的樹枝遮擋了陽光,使得樹下變得陰暗。榆樹已經(jīng)老去,樹干上出現(xiàn)了虹霓的斑紋。詩人感嘆這棵榆樹曾經(jīng)是一位杰出的木匠的杰作,但現(xiàn)在卻被人們遺忘了。他在詩中質問,是誰失去了修剪和砍伐這棵榆樹的技藝,讓它變得愚鈍而不堪。
詩中還描繪了夏天的葉子上有蟲子和螞蟻,茂密的樹枝遮擋了涼風的吹拂。當寒風呼嘯時,榆樹仍然屹立不倒,猶如白陵山上的冬日陽光。然而,鸞鳳不再在這棵樹上筑巢,只有烏鴉和貓頭鷹棲息其中。詩人表示他寧愿彈射這些鳥類,因為它們不適合棲息在這棵榆樹上。
最后,詩人提到這棵榆樹已經(jīng)長得很大,根基牢固,斧斤難以砍伐。他認為去除邪惡并不容易,一旦形成,就很難追溯和改變。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一棵榆樹的形象,表達了時間的流逝和人事的變遷。它呈現(xiàn)了作者對過去輝煌的木匠技藝的懷念,以及對自然界和人類行為的思考。整首詩以榆樹為象征,通過對榆樹的描寫和比喻,傳達了作者對人生和社會的深刻觸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