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旱池 / 作者:張耒 |
藕梢菱蔓綠才深,日射游魚聚岸陰。
呴沫已知為計盡,渚鷗沙鷺亦何心。
|
|
旱池解釋: 《旱池》是宋代張耒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藕梢菱蔓綠才深,
日射游魚聚岸陰。
呴沫已知為計盡,
渚鷗沙鷺亦何心。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旱池的景象,以及其中的一些生物。詩人通過描述旱池中的藕梢、菱蔓的綠色已經長得很深,受到陽光照射的游魚聚集在岸邊的陰影中。然而,這種景象背后卻有著一種無奈和無情的現實。詩人認識到,即便這些魚兒在水中游動,它們也無法逃脫干涸的命運。與此同時,渚上的鷗鳥和沙灘上的鷺鳥也不會關心、不會有所動容。
賞析:
《旱池》以簡潔的語言揭示了生命的脆弱和命運的無常。詩人通過對旱池中景象的描繪,傳達了對生命的感慨和對現實的思考。藕梢和菱蔓的綠色深深地生長著,顯示出生命的頑強,但卻無法抵擋干旱的命運。陽光照射下的游魚聚集在岸邊的陰影中,顯示出它們對生存的絕望和無奈。詩人通過這些生物的命運暗示了人生的無常和無法預測的變化。
詩人進一步用渚上的鷗鳥和沙灘上的鷺鳥來對比和襯托。它們并不關心旱池的干涸和其中生物的困境,它們的存在僅僅是為了自身的生存。這種對比凸顯了人類的情感和對生命的思考。詩人似乎在問,渚鷗和沙鷺對于這些旱池中的生物的遭遇是否有所感受?它們是否會有所行動?這種無動于衷的態度傳達了詩人對于現實的無奈和感慨。
《旱池》以簡潔的語言描繪了生命的脆弱和無常,表達了對現實的思考和對命運的感慨。它通過對旱池中景象的描繪和對生物的對比,呈現出一種深沉的情感和思考。這首詩詞給人以啟迪,引發人們對生命的珍視和對社會現實的反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