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院煎茶 / 作者:蘇軾 |
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
蒙茸出磨細珠落,眩轉繞甌飛雪輕。
銀瓶瀉湯夸第二,未識古人煎水意。
(古語云煎水不煎茶。
)君不見昔時李生好客手自煎,貴従活火發新泉。
又不見今時潞公煎茶學西蜀,定州花瓷琢紅玉。
我今貧病長苦饑,分無玉碗捧蛾眉。
且學公家作茗飲,磚爐石銚行相隨。
不用撐腸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甌常及睡足日高時。
|
|
試院煎茶解釋:
《試院煎茶》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
蒙茸出磨細珠落,眩轉繞甌飛雪輕。
銀瓶瀉湯夸第二,未識古人煎水意。(古語云煎水不煎茶。)
君不見昔時李生好客手自煎,貴従活火發新泉。
又不見今時潞公煎茶學西蜀,定州花瓷琢紅玉。
我今貧病長苦饑,分無玉碗捧蛾眉。
且學公家作茗飲,磚爐石銚行相隨。
不用撐腸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甌常及睡足日高時。
詩詞的中文譯文:
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
蒙茸出磨細珠落,眩轉繞甌飛雪輕。
銀瓶瀉湯夸第二,未識古人煎水意。(古語云煎水不煎茶。)
君不見昔時李生好客手自煎,貴従活火發新泉。
又不見今時潞公煎茶學西蜀,定州花瓷琢紅玉。
我今貧病長苦饑,分無玉碗捧蛾眉。
且學公家作茗飲,磚爐石銚行相隨。
不用撐腸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甌常及睡足日高時。
詩意和賞析:
《試院煎茶》這首詩詞表達了蘇軾對煎茶的情感和對生活的思考。詩詞以煎茶為線索,通過一系列的對比和描寫,展示了作者對茶的熱愛和對生活的期許。
詩的開頭,蘇軾運用了生動的比喻,將茶湯中的茶葉形容為蟹眼和魚眼,以及松風的鳴聲,形象地描繪出煎茶時茶葉的狀態和茶湯的香氣。
接著,蘇軾提到了傳統的煎茶方式,即使用銀瓶潑水煮茶,他稱贊這種方式為第二,但他也表示自己并不理解古人煎水的用意,暗示自己對煎茶的理解尚有不足。
然后,蘇軾通過對過去和現在的人物的對比,展示了對煎茶技藝的敬佩。他提到了李生和潞公,李生是指唐代的李商隱,潞公是指北宋的潞國公趙蕤。李生喜歡親自煎茶,而潞公則向西蜀學習煎茶技術,并使用定州花瓷器具,琢磨出紅玉般的顏色。通過對這些人物的描述,蘇軾展示了對他們的對煎茶技藝的贊賞和對傳統文化的尊重。
接下來,蘇軾陳述了自己的貧困和病痛,表達了自己長期以來的困苦和饑餓。他沒有玉碗來盛茶,只能用普通的碗捧著茶杯。然而,他仍然懷抱著對茶的熱愛和渴望,決心向公家(指官府)學習做茶的方法。他描述了使用磚爐和石銚(煎茶所需的工具)的場景,表達了自己對煎茶過程的向往。
最后,蘇軾以一種豁達的心態結束了這首詩詞。他說不需要過多地沉迷于書本知識,只希望能夠每天喝一甌茶,直到睡飽的時候。這表達了他對簡單而滿足的生活的向往,即使在貧困和病痛的困擾下,他仍然希望能夠享受到茶帶來的寧靜和滿足。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試院煎茶》展示了蘇軾對煎茶的熱愛和對生活的思考。他通過對茶的描繪和對煎茶技藝的描述,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對簡單而滿足的生活的向往。這首詩詞展示了蘇軾對茶的獨特感悟,同時也反映了他對人生和生活的思考和態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