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陶讀《山海經 / 作者:蘇軾 |
談道鄙俗儒,遠自太史走。
仲尼實不死,於圣亦何負。
紫文出吳宮,丹雀本無有。
遼哉廣桑君,獨顯三季后。
|
|
和陶讀《山海經解釋:
《和陶讀《山海經》》是蘇軾的一首詩,寫了他與陶淵明一起研讀《山海經》時的情景和感慨。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和陶讀《山海經》
談道鄙俗儒,遠自太史走。
仲尼實不死,於圣亦何負。
紫文出吳宮,丹雀本無有。
遼哉廣桑君,獨顯三季后。
詩意:
這首詩寫了蘇軾與陶淵明一起研讀《山海經》的情景。詩人談論道德觀念,表示遠離世俗之人,追尋太史的學問。他認為即使孔子已經去世,但他的思想和道德教誨仍然存在,圣人的影響力無法被負面所抵消。接著,詩人提到紫文這個神話中的人物,說他出自吳宮,丹雀這個神話中的鳥本來并不存在。最后,詩人稱贊廣桑君的博學和才華,他在后世仍然獨自顯赫。
賞析:
這首詩既展現了蘇軾對學問和文化的關注,也表達了他對陶淵明的敬佩。詩中的對話意味著蘇軾和陶淵明在一起探討《山海經》,并在這個過程中互相啟發和交流。蘇軾以此表達了對道德和智慧的追求,他認為真正的圣人和他們的思想會在歷史中長久存在。紫文和丹雀的提及揭示了神話與現實之間的對比,暗示了詩人對傳說和現實的思考。最后,詩人對廣桑君的贊頌體現了對學問和才華的認可,也暗示了他自己對于知識和學術的重視。
總體而言,這首詩表達了蘇軾對學問、文化和道德的思考,展現了他對陶淵明和廣桑君的敬佩,同時也反映了他對神話和現實的思考。這首詩通過描繪學問和人物的形象,以及對圣人與世俗的對話,展現了詩人對于價值觀念和知識追求的思考和贊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