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子由記園中草木十一首 / 作者:蘇軾 |
荒園無數(shù)畝,草木動成林。
春陽一以敷,妍丑各自矜。
蒲萄雖滿架,囷倒不能任。
可憐病石榴,花如破紅襟。
葵花雖粲粲,蒂淺不勝簪。
叢蓼晚可喜,輕紅隨秋深。
物生感時節(jié),此理等廢興。
飄零不自由,盛亦非汝能。
|
|
和子由記園中草木十一首解釋:
《和子由記園中草木十一首》是蘇軾在宋代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荒園無數(shù)畝,
草木動成林。
春陽一以敷,
妍丑各自矜。
蒲萄雖滿架,
囷倒不能任。
可憐病石榴,
花如破紅襟。
葵花雖粲粲,
蒂淺不勝簪。
叢蓼晚可喜,
輕紅隨秋深。
物生感時節(jié),
此理等廢興。
飄零不自由,
盛亦非汝能。
詩意:
這首詩詞以描繪園中的草木為主題,表現(xiàn)了詩人對荒蕪園林和其中的花草樹木的感慨。詩人觀察到園中的植物茂盛,但其中顯現(xiàn)出的美麗和丑陋各自炫耀,沒有相互融洽。葡萄雖然結滿架子,但無人采摘;可憐的石榴樹生病了,花朵宛如破碎的紅襟;葵花雖然盛開艷麗,但花蒂淺淺,無法承載花朵。然而,叢蓼在晚秋時節(jié)仍然能欣喜地綻放,淡紅色的花隨著秋天的深入而更加輕盈。詩人感嘆生命的存在受到季節(jié)和環(huán)境的限制,這種現(xiàn)象使得詩人對生命的激情和活力感到沮喪,無法真正自由,即使是繁盛也無法持久。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園中的草木景象,抒發(fā)了詩人對生命的思考和感慨。詩中的花草樹木作為自然界的象征,呈現(xiàn)出各自的特點和局限,與人的境遇形成了對比。葡萄雖然結滿架子,但因為囷倒而無人采摘,表達了一種資源被浪費和無人珍惜的悲涼。病石榴的形象象征著生命的脆弱和不穩(wěn)定,它的花朵破碎如破紅襟,給人一種憔悴和凋謝的感覺。葵花雖然盛開艷麗,但花蒂淺淺,無法承載花朵,暗示著美麗的外表下可能隱藏著某種缺陷和無法持久的局限。而叢蓼在晚秋時節(jié)綻放,輕盈而欣喜,顯示出一種對逆境中堅持生命和樂觀的態(tài)度。
整首詩詞通過對園中花草樹木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生命的感慨和對人生境遇的思考。詩中的草木形象象征著人生的起伏和不確定性,揭示了生命的脆弱和局限。詩人通過對自然界的觀察,反映了人類生存的困境和對自由的渴望。這首詩詞呈現(xiàn)了蘇軾對生命的矛盾感和對人生境遇的深思。盡管自然界的花草樹木繁盛多樣,但它們各自彰顯著美麗和丑陋,無法和諧相融。這種局面使得詩人感到困惑和沮喪,認為生命的存在受到時節(jié)和環(huán)境的限制。葡萄被浪費,石榴生病凋零,葵花雖美但不耐久,只有叢蓼在晚秋依然欣喜地綻放,帶給詩人一絲希望。詩人認為生命受到種種限制,既無法真正自由,也無法持久繁榮。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自然界的景象,抒發(fā)了詩人對生命的無奈和對人生境遇的思考。詩人以草木為媒介,表達了對生命的矛盾情感和對自由的渴求。整首詩詞以植物的狀況折射人生,傳遞出生命脆弱、局限和不確定的主題。同時,詩中的叢蓼在秋季依然欣欣向榮,提醒人們要保持樂觀和堅韌的態(tài)度。
這首詩詞以簡潔而凝練的語言,通過對自然界的觀察和比喻,表達了詩人對生命的理解和對人生意義的思考。它展現(xiàn)了蘇軾獨特的感受和對生命的深刻洞察力。詩詞中的意象和象征性的描寫賦予了作品深厚的意境和表現(xiàn)力,使讀者能夠共鳴并思考人生的意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