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月七日初入贛過惶恐灘 / 作者:蘇軾 |
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灘頭一葉身。
山憶喜歡勞遠夢,(蜀道有錯喜歡鋪,在大散關上。
)地名惶恐泣孤臣。
長風送客添帆腹,積雨扶舟減石鱗。
便合與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
|
|
八月七日初入贛過惶恐灘解釋:
《八月七日初入贛過惶恐灘》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描繪了蘇軾初到贛州的情景,表達了他對于旅途的憂慮和對未來的期許。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七千里外二毛人,
十八灘頭一葉身。
山憶喜歡勞遠夢,
(蜀道有錯喜歡鋪,
在大散關上。)
地名惶恐泣孤臣。
長風送客添帆腹,
積雨扶舟減石鱗。
便合與官充水手,
此生何止略知津。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蘇軾初到贛州的情景為背景,表達了他在旅途中的憂慮和對未來的期望。
首先,詩中的“七千里外二毛人”指的是蘇軾自己,在他離開家鄉七千里的地方,他感到自己是一個陌生人,心中充滿了孤獨和無助的情緒。
接著,詩中的“十八灘頭一葉身”描繪了蘇軾在贛州沿途經過的十八個灘頭,以及他在那里的短暫停留。這里的“一葉身”意味著蘇軾在這陌生的地方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個人。
然后,詩中的“山憶喜歡勞遠夢”表達了蘇軾對于故鄉山川的懷念之情。他在蜀地行走時,發現蜀道有錯,他內心感到不安和困惑。
接下來,詩中的“地名惶恐泣孤臣”描繪了贛州地名中蘊含的歷史和蘇軾對于歷史的思考。這里的“孤臣”指的是南唐后主李煜,他在贛州被俘后泣血。
最后,詩中的“長風送客添帆腹,積雨扶舟減石鱗”表達了蘇軾對于未來的期許。他希望能夠乘著順風航行,在逆境中得到幫助,減少困難和阻礙。
整首詩以蘇軾自身的身世和旅途經歷為線索,通過描繪自然景物和歷史背景,抒發了他內心的情感和對未來的希望。這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作者的心境,展示了蘇軾獨特的情感和文學才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