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村五絕 / 作者:蘇軾 |
竹籬茅屋趁溪斜,春入山村處處花。
無象太平還有象,孤煙起處是人家。
煙雨濛濛雞犬聲,有生何處不安生。
但教黃犢無人佩,布谷何勞也勸耕。
老翁七十自腰鐮,慚愧春山筍蕨甜。
豈是聞韻解忘味,邇來三月食無鹽。
杖藜裹飯去匆匆,過眼青錢轉手空。
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
竊祿忘歸我自羞,豐年底事汝憂愁。
不須更待飛鳶墜,方念平生馬少游。
|
|
山村五絕解釋:
《山村五絕》是蘇軾的一首詩詞,描述了作者居住在山村的生活情景,表達了對平凡生活的領悟和思考。以下是對這首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竹籬茅屋趁溪斜,
春入山村處處花。
無象太平還有象,
孤煙起處是人家。
煙雨濛濛雞犬聲,
有生何處不安生。
但教黃犢無人佩,
布谷何勞也勸耕。
老翁七十自腰鐮,
慚愧春山筍蕨甜。
豈是聞韻解忘味,
邇來三月食無鹽。
杖藜裹飯去匆匆,
過眼青錢轉手空。
贏得兒童語音好,
一年強半在城中。
竊祿忘歸我自羞,
豐年底事汝憂愁。
不須更待飛鳶墜,
方念平生馬少游。
詩意與賞析:
《山村五絕》以簡潔的語言描繪了作者生活在山村中的景象和內心的感受。整首詩展示了作者對自然和平凡生活的熱愛,并對現實生活中的不足和矛盾有所思考。
詩的第一聯寫道:“竹籬茅屋趁溪斜,春入山村處處花。”這句表達了山村春天的美麗景色,山間茅屋旁的竹籬斜倚,處處盛開著花朵,展示了寧靜、自然的鄉村景象。
第二聯寫道:“無象太平還有象,孤煙起處是人家?!边@句意味深長。詩中的“象”有兩層含義,一是指象征太平盛世的象,二是指現實生活中的矛盾和不足。作者認為,即使在看似太平的時代,人們仍然無法擺脫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和困擾。而“孤煙起處是人家”則暗示了人們在繁華背后的孤獨和追求。
第三聯寫道:“煙雨濛濛雞犬聲,有生何處不安生。但教黃犢無人佩,布谷何勞也勸耕?!边@句表達了作者對生活的思考。詩中的煙雨和雞犬聲代表了平凡的生活場景,作者提出了一個反問:“有生何處不安生”,暗示著人們在任何環境下都會有煩惱和不安。但作者也表達了一種對自由和純樸生活的向往,希望能夠擺脫現實中的束縛。
最后兩聯寫道:“老翁七十自腰鐮,慚愧春山筍蕨甜。豈是聞韻解忘味,邇來三月食無鹽。杖藜裹飯去匆匆,過眼青錢轉手空。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边@部分描寫了作者自己的生活狀況和對現實的反思。作者自稱“老翁七十”,說明他已經年老,但仍然在田間勞作。他感到慚愧的是,盡管春山中的筍和蕨菜美味可口,但自己近來已經三個月沒有食用鹽了,意味著他的生活非常樸素和艱辛。
詩的最后兩句表達了作者對城市生活的厭倦和對自由自在的田園生活的向往。他抱怨自己在城中生活的時間太長,只有一年的時間中的一半能夠在鄉村中度過,感嘆自己被現實所束縛,渴望自由的心靈和簡單的生活。
整首詩通過對鄉村生活的描繪和對現實的思考,反映了作者對平凡生活的熱愛和對自由、純樸生活的向往。詩詞的意境清新自然,語言簡練,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生活的矛盾和不滿,同時也表現了對田園生活的追求和對自由的渴望。這首詩詞在宋代文學中具有代表性,展示了蘇軾獨特的情感和思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