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劍外驢 / 作者:洪咨夔 |
苦甚淮南馱,嗟哉蜀口{左馬右蒙}。
護身梭結{巉山換革},防口竹編籠。
遠近關梁接,高低閣棧通。
瑯珰鳴鐸裹,誰識木牛功。
|
|
劍外驢解釋: 《劍外驢》是一首宋代的詩詞,作者是洪咨夔。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苦甚淮南馱,
嗟哉蜀口左馬右蒙。
護身梭結巉山換革,
防口竹編籠。
遠近關梁接,
高低閣棧通。
瑯珰鳴鐸裹,
誰識木牛功。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幅交通運輸的景象。作者用簡練的語言,生動地描述了運輸工具和場景,表達了對勞動者的敬意以及對運輸工作的關注。
賞析:
這首詩詞以形象生動的語言展現了宋代交通運輸的情景。首先,作者提到了淮南馱,這是指淮河流域的馱運工具。通過使用“苦甚”這樣的形容詞,表達了馱運工作的辛苦和艱苦。接著,他提到了蜀口,左馬和右蒙,這是指蜀地(今四川地區)的交通要道,左馬和右蒙是指馱運貨物的馬匹。這里作者表達了對運輸工具的稱贊和對運輸工作的重要性的思考。
接下來的兩句詩描述了一種保護貨物的方式。護身梭結是指用繩索或織物來綁扎貨物,巉山換革是指在山路上更換馱運工具的方式。防口竹編籠則是一種用竹子編織的籠子,用來裝載貨物并防止貨物掉落。這里作者通過描繪保護和固定貨物的方式,體現了他對運輸工作的關注和對細節的把握。
最后的四句詩描繪了交通運輸的景象。遠近關梁接指的是遠近的山嶺連綿起伏,形成了通道和要道。高低閣棧通則是指高低不平的道路上建立的橋梁和棧道,使得交通暢通無阻。瑯珰鳴鐸裹是指鳴鐘和懸鈴在運輸途中被包裹起來,以保護它們不受損壞。最后一句“誰識木牛功”表達了對勞動者的稱贊和對運輸工作的理解,木牛是古代一種用木頭制成的運輸工具,用來運送重物。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通過生動的描寫和對細節的關注,將交通運輸的場景展現在讀者面前,表達了對勞動者的敬意和對運輸工作的思考。這首詩詞以簡潔明了的語言,把人們的注意力引向那些默默奉獻的勞動者,傳達出一種對勞動價值的尊重和贊美的情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