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融州任巽戶曹 / 作者:王禹偁 |
御前曾取好科名,一掾如何萬里行。
身落蠻夷人共惜,罪因文學自為榮。
吏供版籍多魚稅,民種山田見象耕。
君看咸通十司戶,投荒終久是公卿。
|
|
送融州任巽戶曹解釋: 《送融州任巽戶曹》是宋代王禹偁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詞描述了一個官員被任命到融州的場景,表達了作者對文學功名的思考和對官員身份的反思。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御前曾取好科名,一掾如何萬里行。
身落蠻夷人共惜,罪因文學自為榮。
吏供版籍多魚稅,民種山田見象耕。
君看咸通十司戶,投荒終久是公卿。
這首詩詞的詩意主要圍繞著官員的身份和文學功名展開。首先,詩中提到了作者曾經在皇帝面前取得過好的科舉成績,但現在卻只能擔任一個掾職位,被派往萬里之外的融州。這種身份的轉變使得作者感到遺憾和無奈。
其次,詩中表達了作者對自己身份的反思。作者認為自己的身份地位的下降是因為自己過于注重文學功名,而忽視了實際的政治斗爭和權謀。他認為自己的罪過在于過于自負地追求文學成就,而不是真正為國家和人民做出實際貢獻。
詩的后半部分描繪了官員和百姓的生活差異。官員們供奉版籍,征收重稅,而百姓們則種植山田,以象耕作為生計。這種對比暗示了官民之間的階級差距和社會不公。
最后,詩中提到了咸通十司戶,這是指宋代的戶部,意味著官員的職位。作者認為即使投荒(指被貶職)也終將成為公卿(高級官員),暗示了他對自己未來的期望和對官員身份的向往。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通過對官員身份和文學功名的思考,揭示了作者對社會現實和個人命運的反思,同時也表達了對官民差距和社會不公的關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