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陶雜詩十一首 / 作者:蘇軾 |
我昔登朐山,出日觀滄涼。
欲濟東海縣,恨無石橋梁。
今茲黎母國,何異于公鄉。
蠔浦既黏山,暑路亦飛霜。
所欣非自誷,不怨道里長。
|
|
和陶雜詩十一首解釋:
詩詞的中文譯文:
《和陶雜詩十一首》
我曾經登上了曲阜山,迎著旭日觀賞著滄涼大地。
我想要渡過東海縣,卻可惜沒有石橋梁可供通行。
如今回到了黎母之國,與公鄉沒有什么不同。
蠔浦粘附在山上,炎熱的路上也有霜飄飛。
我所欣喜的并不是自己的驕傲,也不怨官道長久。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蘇軾在唐玄宗時的官職任滿后返回故鄉時寫的。首先,詩中描述他欣賞曲阜山日出時的壯觀景色,表達了對自然的贊美和對歲月變遷的感嘆。其次,他提到想要渡過東海縣,但卻沒有橋梁可供通行,暗示了他在社會官場上的困境和無奈。最后,他回到了故鄉,發現故鄉與他的官職于名利無關,都處于同樣的困境和苦難中。詩末,他對自己的豁達和不怨官場道路的態度表達了勸慰和安慰。
整首詩以描寫自然景物為背景,通過反思和對比,表達了作者對于官場生活的無奈和對人生境遇的思考。詩中主題在于借由描繪自然景物來抒寫身世之困,以及對世道現狀的批判。詩中暗示了作者對于真理的追求,并通過表達自己的心境,啟發人們要保持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不被名利等物質所困擾。整首詩情感真摯,語言簡練,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傳達出了作者對于人生境遇的思考和對官場生活的理性抗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