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侄安節遠來夜坐三首 / 作者:蘇軾 |
落第汝為中酒味,吟詩我作忍饑聲。
便思絕粒真無策,苦說歸田似不情。
腰下牛閑方解佩,洲中奴長足為生。
大弨一弛何緣彀,已覺翻翻不受檠。
|
|
侄安節遠來夜坐三首解釋:
《侄安節遠來夜坐三首》是宋代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詞表達了蘇軾內心的無奈和苦悶,同時也反映了他對個人境遇和社會現實的思考。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落第汝為中酒味,
吟詩我作忍饑聲。
便思絕粒真無策,
苦說歸田似不情。
腰下牛閑方解佩,
洲中奴長足為生。
大弨一弛何緣彀,
已覺翻翻不受檠。
這首詩詞的詩意主要圍繞兩個主題展開。首先,它表達了蘇軾因為落第而感到沮喪和不滿的情緒。"落第汝為中酒味"指蘇軾的侄子通過中舉考試而得到了酒宴的待遇,而蘇軾則因為考試不如意而感到失望。"吟詩我作忍饑聲"表明蘇軾在忍受饑餓的同時,通過吟詩來表達自己的苦悶和無奈。
其次,詩詞也反映了蘇軾對歸田生活的向往和對現實社會的不滿。"便思絕粒真無策,苦說歸田似不情"表明蘇軾意識到自己在現實社會中很難找到解決困境的辦法,因此他開始對歸田生活產生了向往之情,認為回歸自然田園的生活會更加令人滿足和舒適。
整首詩詞通過對個人境遇和社會現實的反思,表達了蘇軾對自身處境的無奈和對理想生活的追求。同時,詩中運用了一些隱喻和象征的手法,如"腰下牛閑方解佩"和"洲中奴長足為生",暗示著社會中的不公和個人的束縛,增強了詩詞的意境和表達力。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展現了蘇軾作為一個文人士大夫的矛盾心理和對現實的思考,同時也表達了他對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對社會不公的不滿。它是蘇軾詩歌創作中的一部分,反映了他在宋代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對后世的影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