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興寺閣 / 作者:蘇軾 |
山川與城郭,漠漠同一形。
市人與鴉鵲,浩浩同一聲。
此閣幾何高,何人之所營。
側身送落日,引手攀飛星。
當年王中令,斫木南山赪。
寫真留閣下,鐵面眼有棱。
身強八九尺,與閣兩崢嶸。
古人雖暴恣,作事今世驚。
登者尚呀喘,作者何以勝。
曷不觀此閣,其人勇且英。
|
|
真興寺閣解釋:
《真興寺閣》是蘇軾的一首詩詞,描繪了一個高聳的寺廟閣樓,以及與之相伴的山川、城郭、市井人群和鳥鳴聲。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
山川與城郭,漠漠同一形。
市人與鴉鵲,浩浩同一聲。
此閣幾何高,何人之所營。
側身送落日,引手攀飛星。
當年王中令,斫木南山赪。
寫真留閣下,鐵面眼有棱。
身強八九尺,與閣兩崢嶸。
古人雖暴恣,作事今世驚。
登者尚呀喘,作者何以勝。
曷不觀此閣,其人勇且英。
詩意:
這首詩詞以真興寺閣為背景,通過描繪山川、城郭、市井人群和鳥鳴聲等元素,傳達了作者對壯麗景色和人們的勇敢精神的贊美。詩人表達了對這座高聳的寺廟閣樓的贊嘆之情,以及對斫木南山的王中令(古代官員)的敬佩。同時,詩人也思考了自己在文學創作中的困境,感嘆登上這樣高聳的閣樓都讓人喘不過氣來,而自己又如何能在文學上超越前人。
賞析:
這首詩詞以蘇軾獨特的筆觸展現了詩人的情感和思考。從描繪的內容來看,詩人通過山川、城郭、市井人群和鳥鳴聲的描寫,將寺廟閣樓與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形成了一幅壯麗的畫面。詩中提到的市井人群和鴉鵲的聲音,與山川、城郭的景色相互呼應,展示了生活的繁忙和自然的和諧共存。
詩中的真興寺閣被贊美為高聳的建筑,詩人對其高度和壯麗程度表示贊嘆,并思考這座閣樓是由何人所建。隨后,詩人描繪了側身觀賞落日和伸手觸摸飛星的場景,以表達對美的追求和超越塵世的渴望。
接下來,詩人提到了斫木南山的王中令,表達了對這位官員的敬佩之情。王中令鐵面眼有棱的描寫,展現了他的剛毅和果敢。而詩人則以自己身強八九尺與閣樓的崢嶸相對照,表達了對自己在文學創作中的困境和挑戰。
最后兩句詩中,詩人思考了自己在文學創作中的處境。詩人認為即使登上高聳的閣樓,也會讓人喘不過氣來,而自己又如何能在文學上超越前人。這種自我反思和自我懷疑使整首詩增添了一層思考和深度。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通過對景色和人物的描繪,展示了蘇軾對壯麗景色和人們的勇敢精神的贊美。他通過對真興寺閣的贊嘆和對斫木南山的王中令的敬佩,表達了對高聳建筑和堅韌品質的欽佩之情。同時,詩人也思考了自己在文學創作中的困境和挑戰,展現了他對自身能力的懷疑和對前人成就的敬畏。整首詩詞以蘇軾獨特的感悟和思考,將壯麗景色、人物品質和自我反思融合在一起,展現了詩人對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贊美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