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氏二外甥求筆跡 / 作者:蘇軾 |
退筆成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
君家自有元和腳,莫厭家雞更問人。
一紙行書兩絕詩,遂良須鬢已如絲。
何當火急傳家法,欲見誠懸筆諫時。
|
|
柳氏二外甥求筆跡解釋:
《柳氏二外甥求筆跡》是蘇軾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退筆成山未足珍,
讀書萬卷始通神。
君家自有元和腳,
莫厭家雞更問人。
一紙行書兩絕詩,
遂良須鬢已如絲。
何當火急傳家法,
欲見誠懸筆諫時。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蘇軾對文學創作的思考和對家庭教育的關注。詩中通過對筆跡的辭退和讀書的重要性的敘述,以及對家庭和家庭成員的交流和教育的呼喚,表達了蘇軾對文化傳承、家庭關系以及個人修養的思考。
賞析:
首聯"退筆成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表達了蘇軾對自己的文學創作的謙遜態度。他認為退卻的筆跡可以被拋開,但真正的才華和靈感來自于廣泛的閱讀和學習。
接下來的兩句"君家自有元和腳,莫厭家雞更問人",暗喻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蘇軾在這里提到了自家的"元和腳",意味著家庭中有出色的人才。他勸告家庭成員不要嫌棄自己的親人,而應該相互學習、交流,共同進步。
接著的兩句"一紙行書兩絕詩,遂良須鬢已如絲",表達了蘇軾在晚年對自己文學成就的自豪和對時光的感嘆。他說自己的行書和絕句已經成為一張紙上的良好表現,而自己的鬢發已經如絲一般白了。這里可以看出作者對自身成就的自豪,同時也感嘆時光的流逝。
末聯"何當火急傳家法,欲見誠懸筆諫時",呼吁家族成員傳承家風家訓,以期在關鍵時刻能夠發揮作用。蘇軾希望家族能夠傳承自己的文化傳統,保持家族的價值觀,并在關鍵時刻勇于表達意見和諫言。
這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蘇軾對文學創作、家庭教育和時光流逝的思考。它展示了蘇軾作為一位文人的自省和對家庭、社會的關懷,體現了他對文化傳承和個人修養的重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