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一首答二猶子與王郎見和 / 作者:蘇軾 |
脯青苔,炙青蒲,爛蒸鵝鴨乃瓠壺。
煮豆作乳脂為酥,高燒油燭斟蜜酒,貧家百物初何有。
古來百巧出窮人,搜羅假合亂天真。
詩書與我為曲蘗,醞釀老夫成搢紳。
質非文是終難久,脫冠還作扶犁叟。
不如蜜酒無燠寒,冬不加甜夏不酸。
老夫作詩殊少味,愛此三篇如酒美。
封胡羯末已可憐,不知更有王郎子。
|
|
又一首答二猶子與王郎見和解釋:
《又一首答二猶子與王郎見和》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脯青苔,炙青蒲,爛蒸鵝鴨乃瓠壺。
煮豆作乳脂為酥,高燒油燭斟蜜酒,貧家百物初何有。
中文譯文:
籌備的青苔肉,烤制的青蒲魚,爛熟的蒸鵝和鴨子盛在瓠壺中。
煮豆做成乳脂酥,用高溫熬制的油燭倒滿蜜酒,貧窮之家初次擁有了這些美食。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描述食物的方式表達了作者對生活的感受,同時也包含了對貧寒之家的思考和感慨。
首先,蘇軾描繪了一道道精美的菜肴,如青苔肉、青蒲魚、蒸鵝和鴨子,以及由豆子熬制而成的乳脂酥。這些美食的烹飪和享用過程被生動地描繪出來,展現了作者對美食的熱愛和對生活的向往。
然而,在享受這些美食的同時,作者也意識到了貧窮之家的艱辛。通過描述貧家最初沒有這些美食的狀態,蘇軾表達了對窮人生活的同情和對社會不公的思考。他認為,貧寒之家也能創造出各種巧妙的辦法,將一些簡單的食材制作成美味的佳肴,這是貧窮人民的聰明才智。
接下來,蘇軾提到自己對詩書的熱愛,將其比喻為曲蘗(曲蘗是指植物的枝條彎曲生長)。他通過詩書的積累和沉淀,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個有謀略、有才華的人,達到士人的地位。
然而,蘇軾也意識到,僅憑文學造詣是無法長久地得到認可和尊重的。他用脫下官帽、放下文學身份,回歸農耕生活的扶犁叟來對比。他認為,與其追求虛名和身份,不如像蜜酒一樣溫暖和純凈,不論在寒冷的冬天還是酷熱的夏天都能給人帶來快樂。
最后,蘇軾表達了對自己作詩的疑慮,認為自己的詩作缺乏獨特的味道。他對這三篇詩抱有喜愛之情,但也感嘆自己的詩作無法與歷史上的杰作相媲美。他希望能夠有更多像王郎子這樣的才子與他共同切磋文學,共同進步。
整首詩通過描述美食和對貧窮生活的思考,展現了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社會現實的思考。同時,也體現了蘇軾對文學創作和個人成就的思考。他雖然追求詩書和官職的地位,但也認識到真正的快樂和價值在于純凈和溫暖的生活,以及與有才華的人共同交流和進步。整首詩流露出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對貧窮人民的同情和對文學創作的思考,展現了蘇軾獨特的感受和見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