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従子美得桃竹,(此山有桃竹,可作杖,而土人不識”是出自《蘇軾》創作的“贈蒲澗信長老”,總共“6”句,當前“已従子美得桃竹,(此山有桃竹,可作杖,而土人不識”是出自第2句。
“已従子美得桃竹,(此山有桃竹,可作杖,而土人不識”解釋: 首先,我們需要將這句詩分成幾個部分來理解: 1. "已従子美得桃竹":這句意味著詩人(蘇軾)已經跟隨了子美(杜甫),獲得了桃花和竹子等素材。這里的“子美”是對唐代大詩人杜甫的尊稱。 2. "(此山有桃竹,可作杖,而土人不識)":這部分說明了這些材料的具體情況——在這座山上生長著桃竹,它們可以制作成手杖,但由于當地的人不認識這些價值的植物,所以并未充分利用。 創作背景:蘇軾在黃州任職期間,杜甫曾在此地寄居過。蘇軾對杜甫的詩藝和人生態度都深有敬意。這句詩正是他追隨杜甫,學習并運用自然資源的一幕寫照。 評價:這句話充分展示了蘇軾的謙遜與進取心。他不僅汲取前人的智慧,而且敢于實踐,將潛在的價值發揮出來。這也是蘇軾能夠在文學、藝術等多個領域取得成就的重要品質。
查看完整“已従子美得桃竹,(此山有桃竹,可作杖,而土人不識”相關詩詞以及介紹... >>
上一句:已従子美得桃竹,(此山有桃竹,可作杖,而土人不識 的上一句
下一句:已従子美得桃竹,(此山有桃竹,可作杖,而土人不識 的下一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