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贈蒲澗信長老 / 作者:蘇軾 |
優缽曇花豈有花,問師此曲唱誰家。
已従子美得桃竹,(此山有桃竹,可作杖,而土人不識。
予始錄子美詩遺之。
)不向安期覓棗瓜。
燕坐林間時有虎,高眠粥后不聞鴉。
勝游自古兼支許,為采松肪寄一車。
|
|
贈蒲澗信長老解釋:
《贈蒲澗信長老》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以及賞析:
中文譯文:
優缽曇花豈有花,
問師此曲唱誰家。
已従子美得桃竹,
(此山有桃竹,可作杖,而土人不識。予始錄子美詩遺之。)
不向安期覓棗瓜。
燕坐林間時有虎,
高眠粥后不聞鴉。
勝游自古兼支許,
為采松肪寄一車。
詩意:
這首詩詞是蘇軾寫給蒲澗信長老的贈詩。詩中表達了作者對信長老的贊賞和敬意,并在其中融入了一些自己的感慨和思考。詩中描述了一幅山水自然景象,抒發了作者對自然美的贊美,也通過對信長老的贈詩,表達了自己對修身養性、向道追求的敬仰之情。
賞析:
這首詩詞以自然景物為背景,展示了蘇軾對大自然的獨特感悟。首先,詩中提到的“優缽曇花”是一種珍貴的花卉,但其實并沒有真正的花朵,暗喻了修行者在追求道路上的超脫和卓爾不群。接著,蘇軾問信長老唱這首曲子是為了向誰致敬,表達了自己對信長老的敬佩和贊美。
詩的后半部分,蘇軾提到了自己曾經從子美那里得到了一把桃竹杖,但是土人卻不識此物。這里反映了蘇軾對子美的贊賞和感激之情。然后,他表達了不愿意向俗世尋找表面上的享樂,而是更注重內心的追求和修煉,不追求安逸的心態。
接下來,蘇軾提到了在林間高坐時,有時會有老虎出沒,但他在享用粥后卻聽不到鴉鳴聲。這里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表達了蘇軾在山林中修行的寧靜和與世隔絕的狀態,進一步強調了他對超脫塵世的執著追求。
最后兩句詩,蘇軾提到了勝游自古兼支許,以及寄送一車松肪。這里勝游指的是超脫塵世的修行之旅,支許是指支那(指南方)和許(指北方),意為遍及天下。蘇軾通過這兩句話表達了自己對修行道路的堅持,并將一車松肪寄予信長老,表達了自己對信長老的敬意和贊美。
整首詩詞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表達了蘇軾對超脫塵世的向往和對修行道路的敬仰。同時,也通過對信長老的贊美,體現了對道德高尚的人物的敬佩和推崇。整體上,這首詩詞既展示了蘇軾對自然美的贊美,又表達了他對修身養性、超脫塵世的向往和敬仰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