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湖二首 / 作者:蘇軾 |
乘槎遠引神仙客,萬里清風上海濤。
回首不知沙界小,飄衣猶覺色塵高。
須彌有頂低垂日,兜率無根下戴鰲。
釋梵茫然齊劫火,飛云不覺醉陶陶。
朝陽照水紅光開,玉濤銀浪相徘徊。
山分宿霧盡寬遠,云駕高風馳送來。
升霞影色欹殘火,及物氣焰明纖埃。
可憐極大不知已,浮生野馬悠悠哉。
|
|
觀湖二首解釋:
《觀湖二首》是蘇軾的一首詩詞,描繪了作者乘船觀賞湖景的情景,并表達了對自然景色的贊美和對人生的思考。下面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觀湖二首》
乘槎遠引神仙客,萬里清風上海濤。
回首不知沙界小,飄衣猶覺色塵高。
須彌有頂低垂日,兜率無根下戴鰲。
釋梵茫然齊劫火,飛云不覺醉陶陶。
朝陽照水紅光開,玉濤銀浪相徘徊。
山分宿霧盡寬遠,云駕高風馳送來。
升霞影色欹殘火,及物氣焰明纖埃。
可憐極大不知已,浮生野馬悠悠哉。
詩詞的中文譯文:
坐船遠引來神仙客,萬里清風上海濤。
回頭望去不知沙界狹小,衣袂飄動仍感塵土高聳。
須彌山峰有頂低垂至日,兜率寶冠無根卻戴鰲。
釋迦牟尼茫然若劫火,飛云不覺陶醉歡快。
朝陽照在湖水上,紅光綻放玉濤銀浪相互徘徊。
山峰分開宿霧盡顯廣闊,云彩駕馭高風將我迎來。
夕陽升起,光影傾斜如殘火,物體及其氣息明亮如細塵埃。
可憐這極大的世界卻不自知,浮生如同野馬漫無目的地漂流。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表現了蘇軾對自然景色的贊美和對人生的思考。他乘船觀賞湖景,感嘆清風拂面,海浪翻涌,展現了大自然的壯麗和美妙。蘇軾回首望去,不禁感慨沙界的渺小,但他仍然感受到了人類的偉大和追求的高度。他以須彌山為喻,揭示了人類的存在在宇宙中微不足道,而兜率寶冠則象征著人類的自負和虛妄。詩中提到的釋迦牟尼和醉陶陶的飛云,展示了蘇軾對佛教和自然的融入和追求,表達了一種超脫塵世、追求自由自在的心境。
接下來,蘇軾描述了朝陽照在湖水上,湖光山色美不勝收,給人以寧靜和歡愉的感覺。山峰隔開宿霧,展現出廣闊無邊的景象,而云彩駕馭高風則象征著自然的力量將蘇軾送來。最后,夕陽升起,映照在湖水上的光影如殘火,物體和氣息明亮如細塵埃,呈現出一幅美麗而恢弘的畫面。
整首詩詞通過描繪自然景色,抒發了蘇軾對自然的贊美和對人生的思考。他以湖景為背景,通過對船行、風浪、山峰、云彩和日出等元素的描繪,展示了大自然的壯麗和美妙。同時,他通過對沙界的貶低和對須彌山、兜率寶冠的比喻,表達了對人類自負和虛妄的批判。詩中還融入了佛教的元素,如提到的釋迦牟尼和醉陶陶的飛云,展示了蘇軾對佛教和自然的向往和追求。
整首詩詞通過對自然景色的描繪和對人生的思考,傳達了一種追求自由自在、超脫塵世的心境。它展示了蘇軾對大自然的敬畏和對人生的思考,同時表達了他對自由和追求真理的渴望。整首詩詞以景寫情,以自然景色的壯麗和美妙喚起讀者內心的共鳴,引發對人生和宇宙的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