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岑著作 / 作者:蘇軾 |
懶者常似靜,靜豈懶者徒。
拙則近于直,而直豈拙歟。
夫子靜且直,雍容時卷舒。
嗟我復何為,相得歡有余。
我本不違世,而世與我殊。
拙于林間鳩,懶于冰底魚。
人皆笑其狂,子獨憐其愚。
直者有時信,靜者不終居。
而我懶拙病,不受砭藥除。
臨行怪酒薄,已與別淚俱。
后會豈無時,遂恐出處疏。
惟應故山夢,隨子到吾廬。
|
|
送岑著作解釋:
《送岑著作》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懶者常似靜,
靜豈懶者徒。
拙則近于直,
而直豈拙歟。
夫子靜且直,
雍容時卷舒。
嗟我復何為,
相得歡有余。
我本不違世,
而世與我殊。
拙于林間鳩,
懶于冰底魚。
人皆笑其狂,
子獨憐其愚。
直者有時信,
靜者不終居。
而我懶拙病,
不受砭藥除。
臨行怪酒薄,
已與別淚俱。
后會豈無時,
遂恐出處疏。
惟應故山夢,
隨子到吾廬。
詩意:
這首詩表達了蘇軾對自己的個性和處世態度的思考。他通過對懶惰、靜默、拙笨和直率這些性格特點的論述,表達了自己與社會的不協調之處,同時也反映了他對自己的自嘲和自省。詩中還表達了對友誼和別離的思念,以及對未來的擔憂和對故鄉的眷戀。
賞析:
蘇軾在這首詩中以自嘲和自省的態度,以自身的特點來對比和反思社會的常態。他首先提到懶者常常顯得安靜,但并不意味著安靜的人就是懶惰的人;拙笨的人雖然近于直率,但并不意味著直率的人就是愚笨的人。然后,他將這些性格特點與自己相比較,將自己與夫子(指孔子)作對比,認為夫子既能保持靜謐又能表現出直率,而他自己則感到迷茫和困惑。
接下來,他表達了對自己與世界格格不入的感受,認為自己與世界相異。他將自己比作林間的鳩鳥(指野鴿),表示自己的拙笨;將自己比作冰底的魚,表示自己的懶惰。盡管別人嘲笑他的瘋狂和愚蠢,但只有孔子(子)才憐憫他。他認為直率的人有時候會得到信任,但安靜的人卻不會永遠居于高位。
最后,蘇軾表達了自己對疾病的苦惱,他覺得自己的懶惰和拙笨就像一種病,卻無法接受醫治。在離別前,他對飲酒的稀薄感到驚訝,并流露出與離別伴隨的眼淚。他擔心再次相聚的機會可能很少,因此擔心自己的離別可能會帶來隔閡。
最后兩句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他希望能夠按照山間的夢境,隨著他的朋友(子)回到自己的家中(吾廬)。
這首詩通過對自己與社會的對比和反思,以這首詩表達了蘇軾對自己的個性特點和處事態度的思考。他通過對懶惰、安靜、拙笨和直率等特點的描述,反映了自己與社會的不協調,同時也表達了對友誼和別離的思念,以及對未來的擔憂和對故鄉的眷戀之情。
詩中的第一句“懶者常似靜,靜豈懶者徒。”表達了懶惰者常常看起來很安靜,但安靜的人不一定就是懶惰的人。接著,蘇軾提到拙笨和直率,認為拙笨與直率并不完全等同,直率并不意味著愚蠢。
在第四句“夫子靜且直,雍容時卷舒。”中,蘇軾將自己與夫子(指孔子)進行對比,稱贊夫子既能保持安靜,又能表現出直率,形容他的雍容從容。這與自己的迷茫和困惑形成了對比。
接下來,蘇軾表達了對自己與世界格格不入的感受。“我本不違世,而世與我殊。”他認為自己并沒有與世界對抗,但卻與世界格格不入。通過將自己比作林間的鴿子和冰底的魚,他形容了自己的拙笨和懶惰。盡管其他人嘲笑他的瘋狂和愚蠢,但只有孔子能夠憐憫他。
詩的后半部分表達了對疾病的痛苦和對離別的思念。“而我懶拙病,不受砭藥除。”蘇軾將自己的懶惰和拙笨比作一種病,卻無法接受醫治。在離別前,他對酒的淡薄感到驚訝,并表達了與離別伴隨的淚水。他擔心再次相聚的機會可能很少,因此擔憂離別會導致疏遠。
最后兩句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和希望。“惟應故山夢,隨子到吾廬。”蘇軾希望能按照山中的夢境,與朋友一起回到自己的家中。
整首詩通過對自身特點的思考和自省,以及對社會和友情的思念,展示了蘇軾的內心世界和情感體驗。詩中運用對比、比喻和形象的手法,以簡潔而深刻的語言表達了復雜的情感和思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