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次韻蘇公西湖徙魚三首 / 作者:陳師道 |
詩成筆落驥歷塊,不用安西題紙背。
小家厚歛四壁立,拆東補西裳作帶。
堂下觳觫牛何罪,太山之陽人作鱠。
同生異趣有如此,缾懸瓽間終一碎。
流水長者今公是,雨花散亂投金瀨。
人言充庖須此輩,慈觀更須容度外。
賜墻及肩人得視,公才盤盤一都會。
有憐其窮與不朽,我亦牽聯書玉海。
|
|
次韻蘇公西湖徙魚三首解釋: 《次韻蘇公西湖徙魚三首》是宋代陳師道的一首詩。這首詩描述了作者蘇公(蘇軾)離開西湖時撫摸魚兒的情景,并融入了對生活瑣事和社會現象的思考。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詩篇完成,筆落驥紙上。
不用安西題紙背。
小家厚積了四壁的財富,立即開始拆東補西,制作衣帶。
堂下的牛顫抖著,它們何罪之有?
在太山的陽光下,人們捕捉著魚兒。
雖然有著共同的出生,卻有著不同的興趣。
缾里懸掛的瓽最終碎裂成一片片。
流水長者,如今變成了蘇公,雨花散落在金瀨之間。
人們說充滿庖廚的應該是這樣的人,而慈觀更應該容納他們。
賜予了墻壁和肩膀的人能夠得以觀賞,蘇公的才華在都城中綻放。
我憐憫他們的貧窮和永恒,我也與他們相連,書寫在玉海之上。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蘇公離開西湖時撫摸魚兒的情景為起點,表達了作者對生活瑣事和社會現象的思考。詩中的小家庭以積累財富為中心,卻在追逐物質的過程中忽略了牛的痛苦,呈現出人們對生命的冷漠和對利益的追求。接著,作者以太山漁民的形象,揭示了人們之間共同的出生和不同的興趣,以及物質追求帶來的破碎和分離。流水長者變成了蘇公,雨花散落在金瀨之間,表達了歲月的流轉和人事的更迭。詩的最后,作者呼應了人們對充滿庖廚的人的期待,同時提出了慈觀(佛教詞匯,指善心和寬容)應該容納一切的觀點。賜予了墻壁和肩膀的人能夠得以觀賞,展示了蘇公的才華在都城中得到認可。最后一句表達了作者與這些人的共情,將自己的情感與他們聯系在一起,創作成了一篇詩歌。
整首詩通過對離別、社會現象和人生命運的描寫,表達了對物質追求背后冷漠和破碎的思考,以及對寬容和共情的呼喚。通過對具體情景的描寫,詩人將個人經歷與社會現實相結合,使得詩意更為豐富而深刻。同時,詩中運用了寓言的手法,通過對魚兒、牛和流水長者的描繪,暗示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呈現出一種生活的哲理和人生的啟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