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圓澄禪師 / 作者:陳師道 |
法施老人臥不出,呼我取別行問疾。
摩盤拭箸勸一飽,少待須臾莫蒼猝。
早年著眼覷文字,萬卷初無一言契。
多生綺語未經懺,半世虛名足為累。
此去它來尚有緣,頭童齒豁恐無年。
殷懃三請久住世,弊惡可念未可捐。
平生準擬西行計,老著人間此何意。
他生佛會見頭陀,知是當年老居士。
|
|
別圓澄禪師解釋: 詩詞:《別圓澄禪師》
譯文:
法施老人臥不出,
呼我取別行問疾。
摩盤拭箸勸一飽,
少待須臾莫蒼猝。
早年著眼覷文字,
萬卷初無一言契。
多生綺語未經懺,
半世虛名足為累。
此去它來尚有緣,
頭童齒豁恐無年。
殷懃三請久住世,
弊惡可念未可捐。
平生準擬西行計,
老著人間此何意。
他生佛會見頭陀,
知是當年老居士。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陳師道寫給圓澄禪師的別離之作。詩人前往拜訪圓澄禪師,卻發現禪師因病臥床不起,于是呼喚詩人前來,并勸他先用飯,不要匆忙離去。詩人回憶起自己早年兒時對文字的追求,但那時卻無法領悟其中的真諦。他承認自己言辭上的浮華,未經過悔悟的凈化,這半生的虛名成為了他的負累。
詩人表達了對禪師的離別之情,但也表示離別并非永別,來世或許還有再會的緣分。然而,詩人深感時光流轉,自己的年齡已經老去,可能無法等到再次相見的那一天。他愿意長久地留在人世間,積極行善,拋棄一切卑劣的行為,但這些惡習卻難以割舍。詩人時常思考自己在人世間的意義,尤其是在年邁之時。
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對自己的人生抱負的思考。他原本計劃在晚年去西方尋求更高的境界,但如今他卻仍然停留在塵世間。他在佛教的殿堂上見到了曾經執著世俗的頭陀,這使他認識到禪師曾是一個居士,與他有著相似的經歷和追求。
整首詩以禪師和詩人的離別為主題,表達了對時光流轉、生老病死的思考,以及對人生意義和修行道路的追尋。通過對禪師和自己的反思,詩人表達了對虛名浮華的反思和對修行的思考。整體上,這首詩感慨于人生的短暫和無常,呼喚人們在世間行善修行,以求得內心的凈化和超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