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夷陵縣歐陽永叔至喜堂 / 作者:蘇軾 |
夷陵雖小邑,自古控荊吳。
形勝今無用,英雄久已無。
誰知有文伯,遠謫自王都。
人去年年改,堂傾歲歲扶。
追思猶咎呂,感嘆亦憐朱。
?時朱太守為公筑此堂。
?舊種孤楠老,新霜一橘枯。
清篇留峽洞,醉墨寫邦圖。
?三游洞有詩,《夷陵圖》后有留題處。
?故老問行客,長官今白須。
著書多念慮,許國減歡娛。
寄語公知否,還須數倒壺。
|
|
夷陵縣歐陽永叔至喜堂解釋:
《夷陵縣歐陽永叔至喜堂》是蘇軾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夷陵雖小邑,自古控荊吳。
形勝今無用,英雄久已無。
誰知有文伯,遠謫自王都。
人去年年改,堂傾歲歲扶。
追思猶咎呂,感嘆亦憐朱。
時朱太守為公筑此堂。
舊種孤楠老,新霜一橘枯。
清篇留峽洞,醉墨寫邦圖。
三游洞有詩,《夷陵圖》后有留題處。
故老問行客,長官今白須。
著書多念慮,許國減歡娛。
寄語公知否,還須數倒壺。
詩意:
這首詩詞描述了夷陵縣的景色和歷史,以及對文化和時光的思考。夷陵雖然是一個小地方,但自古以來就在控制著荊州和吳國這兩個重要的地區。然而,如今這里的山水勝景已經沒有了實際的用途,曾經的英雄們也早已不再存在。詩中提到了歐陽文伯,他曾被貶謫到遠離王都的夷陵縣。人們經過歲月的變遷,堂宇年復一年地破敗,但也年復一年地修補。在回憶中,人們不禁懷念呂洞賓和朱仙鎮,對他們的境遇感到憤慨和同情。
詩人提到了朱太守,他為公眾修建了這座喜堂。古老的楠木逐漸老去,新霜使得一顆橘樹凋謝。這里有清新的篇章,留存著峽洞的清風,也有醉墨寫就的國家圖景。在三游洞中有一首詩,在《夷陵圖》的后面有一個題記的位置。
最后幾句詩中,老人詢問行人的經歷,長官如今已經白發蒼蒼。著書多了憂慮,為國家的事情減少了歡樂。詩人寄語公眾是否明了這些情況,仍需數倒一壺酒來品味人生。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對夷陵縣的描繪,表達了對歷史的思考和對英雄人物的懷念之情。詩人以夷陵縣的景色為背景,寫出了荊州和吳國的歷史,同時也展示了人事如夢的無常和歲月的流轉。詩中所述的堂宇傾斜、楠木老去、橘樹凋謝等景象,象征著歲月的無情和人事的變遷。
詩人通過對文伯、呂洞賓和朱仙鎮的提及,表達了對英雄人物的敬仰和懷念之情。他們的境遇和功業讓人感嘆,也使得詩人對現實的景況產生了反思。詩中的喜堂和峽洞,象征著文化和歷史的傳承,它們在歲月的變遷中持續存在,為人們提供了回憶和感慨的源泉。
最后幾句詩中,詩人通過對行人的詢問和對長官的描寫,展示了歲月的流轉和人生的變遷。著書多了憂慮,為國家的事情而犧牲了歡樂,反映了詩人對時代和社會的關切。詩人寄語公眾,希望他們能夠明白這些情況,但也提到需要倒數一壺酒來沉醉人生,表達了對人生的獨特理解和對人情世故的思考。
整首詩詞以夷陵縣為背景,通過描繪景物、敘述歷史、懷念英雄、反思現實等手法,展現了時間的流轉、人事的更迭以及對歷史和文化的思考。它通過簡潔而富有意境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時代和人生的獨特感悟,使讀者在品味其中時,也能對時間的無情和人生的價值產生共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