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月五首 / 作者:汪莘 |
吟詩競盡月精微,自昔誰明造化機。
近作金波千道去,遠成玉鑒一團飛。
陽魂滿處因乾父,陰魄虧時自巽妃。
笠澤漁舟都不問,醉中倒著綠蓑衣。
|
|
中秋月五首解釋: 《中秋月五首》是宋代汪莘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秋之夜,吟誦詩詞,競相描繪月亮的精妙之處,自古以來,誰能明了造化的奧妙之機呢?最近我創作的詩詞,如金色波浪一道道奔騰而去,遠處成為玉面鏡中的一團飛舞之景。
太陽的精魂充盈在大地的每一個角落,那是乾坤的父親;而陰暗的魄力則在不斷減弱,猶如巽卦的妃子漸漸消逝。我置身于笠澤之間,卻對漁舟的去留毫不關心,仿佛倒著穿著綠色蓑衣的人在醉意中徘徊。
這首詩詞通過對中秋月亮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宇宙之奧妙的思索和對生命轉瞬即逝的感慨。月亮作為中秋夜晚的主角,以其明亮的光芒和神秘的變化,成為人們心中的美好寄托和哲思的源泉。作者以詩詞表達了自己對月亮的敬畏之情,同時也通過對自然現象的描繪,抒發了對生命和時光流轉的思考。
這首詩詞的賞析中蘊含了一種禪意,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展現了作者內心深處的寧靜和超越塵世的境界。詩中運用了對比的手法,陽與陰、近與遠、醒與醉之間的對立與交替,突出了生命的無常和變化性。同時,通過對光與影的描述,詩人意在傳達人生的光明與黑暗、快樂與悲傷之間的交錯與平衡。
總之,這首詩詞以抒情的方式,通過對中秋月亮的細膩描繪,傳達了作者對生命和宇宙的思考和感慨,同時融入了禪意和對人生哲學的探索。它展示了詩人對自然萬物的敏感和賦予事物以感性意義的能力,使讀者在閱讀中領略到詩詞的美和人生的哲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