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鷓鴣天(暮春) / 作者:黃升 |
沈水香銷夢半醒。
斜陽恰照竹間亭,戲臨小草書團扇,自揀殘花插凈瓶。
鶯宛轉,燕丁寧。
晴波不動晚山青。
玉人只怨春歸去,不道槐云綠滿庭。
|
|
鷓鴣天(暮春)解釋: 鷓鴣天(暮春)
沈水香銷夢半醒,
斜陽恰照竹間亭。
戲臨小草書團扇,
自揀殘花插凈瓶。
鶯宛轉,燕丁寧,
晴波不動晚山青。
玉人只怨春歸去,
不道槐云綠滿庭。
中文譯文:
沉浸在河水的芳香中,仿佛夢已經蘇醒一半,
傾斜的夕陽正好照在竹亭之間。
戲耍地臨近小草,將字寫在團扇上,
自己挑選殘花,插在干凈的花瓶里。
黃鶯一會兒轉囀,燕子靜悄悄地飛行,
晴天的波浪不動,晚霞映照著青山。
美麗的人兒只是怨恨春天已經離去,
卻不知庭院中槐樹的葉云已經綠滿。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暮春時分的美景和人們對春天離去的悵惘之情。作者用簡潔的語言和生動的意象,表達了自己對于春天轉瞬即逝的感嘆和對美好事物的珍惜之意。
首句以河水香銷夢半醒,形容作者仿佛已經蘇醒于夢境中,意味著春天的美好已經出現卻又稍縱即逝。斜陽照在竹亭之間的景象,用獨特的角度刻畫了暮春時分的情景,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接下來的兩句通過描寫小草和殘花的方式,展現了作者對美的追求和崇敬之情,表達了他對自然之美的感嘆和珍惜。
后兩句以鶯和燕的形象刻畫了春天的生機和活力,而晴波和晚山則通過形容詞的運用,展現了晚春時分的寧靜與美麗。
最后兩句以玉人和槐云的比喻,擴展了詩歌的意境。玉人只怨春天已經離去,暗示了作者對光陰易逝的感嘆,而不道槐云綠滿庭則映襯出了庭院的繁茂和美麗,給人以希望和繼續期待的感覺。
整首詩雖然短小精悍,但通過作者獨特的視角和生動的描寫,傳達出了春天轉瞬即逝的美麗和人們對美好事物的珍愛之情,引發讀者對光陰易逝、生命短暫的思考。同時,也展示了宋代詩人對自然景物的敏感和崇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