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松寺 / 作者:李彌遜 |
秋風吹客衣,去路倚天碧。
躋攀一何苦,政坐受山癖。
人言五松下,曾是瞿曇宅。
至今梧竹陰,列屋棲禪寂。
塵纓得暫解,俗駕聊可息。
怡顏巖間樹,洗耳泉上石。
孤云共還往,窈窕去無跡。
道人粲可流,獨步少林席。
客來了不言,碧眼照庭柏。
希聲出鐘梵,妙意生墻壁。
寒灰暗青燈,偶坐遂終夕。
歸來人境空,缺月掛山額。
|
|
五松寺解釋: 《五松寺》是一首宋代的詩詞,作者是李彌遜。下面是該詩的中文譯文以及詩意和賞析:
秋風吹客衣,去路倚天碧。
在秋風的吹拂下,客人的衣袍輕舞,遠去的路倚靠在天空的深藍中。
詩中以秋風吹動客人的衣袍,描繪了遠行者的身影,暗示了離別和孤獨之情。倚天碧指的是遠方的藍天,表現出遠離家園的心境。
躋攀一何苦,政坐受山癖。
攀登的艱辛是何等的痛苦,只為了在山間修行領悟。
詩人表達了修行者攀登山峰所經歷的艱辛和困苦,體現了修行者追求內心寧靜和心靈寄托的決心。
人言五松下,曾是瞿曇宅。
人們傳說五松寺底下曾經是佛教高僧瞿曇的居所。
五松寺是一個具有歷史底蘊的地方,詩人通過提及瞿曇這位佛教高僧,凸顯了五松寺的佛教背景和歷史淵源。
至今梧竹陰,列屋棲禪寂。
至今,梧竹樹的陰影依然存在,寺廟的房屋靜靜地棲息在那里。
表達了五松寺的環境依然幽靜,梧竹樹的陰影仍然在這里延續,寺廟中的僧人靜心修行,寺廟的寧靜氛圍得以保持。
塵纓得暫解,俗駕聊可息。
在這里,塵埃的紛擾暫時得到了解脫,紛擾的塵世駕車也可以暫時停息。
通過對五松寺的描繪,詩人抒發了世俗之外的寧靜和解脫,表達了在這個寺廟中可以暫時擺脫塵世的煩惱。
怡顏巖間樹,洗耳泉上石。
在怡人的巖石間有樹木,清澈的泉水流過洗凈耳朵的石頭。
詩人以自然景觀來描繪五松寺的美麗與寧靜,表現了作者對大自然的贊美和對心靈凈化的向往。
孤云共還往,窈窕去無跡。
孤獨的云與歸去的人一同離開,窈窕地消失無蹤跡。
孤云共還往,意味著詩人與孤獨的云一起離開,將自己的心靈回歸到寧靜的狀態中。
道人粲可流,獨步少林席。
道士精神明亮可流傳,獨自在少林廟中行走。
詩人以道士作為形象,表達了對精神境界的追求和對少林寺這種宗教場所的向往。
客來了不言,碧眼照庭柏。
客人到來時默不作聲,綠色眼睛照亮了寺廟內的柏樹。
詩人通過客人的到來,暗示了在五松寺中,人們在寺廟中尋求心靈安寧的過程中,往往是默默無言的,通過內心的體悟和修行來達到心靈的凈化。
希聲出鐘梵,妙意生墻壁。
鐘聲和佛號從寺廟中傳出,墻壁間涌現出美妙的意境。
詩人描繪了五松寺中鐘聲和佛號的悠揚聲音,以及墻壁上所顯現的妙趣和意境,表達了寺廟中的寧靜和靈性。
寒灰暗青燈,偶坐遂終夕。
在寺廟中,寒冷的灰燼和昏暗的青色燈光下,有時坐著度過整個夜晚。
詩人通過描繪五松寺中的環境,表現了修行者經歷的寂寞和孤獨,以及寺廟中長夜的靜默。
歸來人境空,缺月掛山額。
返回現實世界后,感覺周圍的環境空虛,天空中缺少月亮。
詩人以歸來者的視角,描繪了離開五松寺后對世俗世界的感受,以及在寺廟中體驗過的寧靜與虛無之間的對比。
通過《五松寺》,李彌遜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寺廟環境的寧靜和靈性,表達了修行者追求心靈凈化和超越塵世的追求。詩中運用自然景觀、人物形象和隱喻等手法,將讀者帶入一個恬靜的境界,感受到離塵囂的寧靜和內心的靜謐。它展示了宋代文人對禪宗修行和脫離塵世的向往,同時也體現了對自然的贊美和對靈性境界的追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