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邊江赴守鄱陽黃原道中作 / 作者:李彌遜 |
海南三年一夢成,北來重聽偃溪聲。
凝云帶雨留愁住,茂樹隨山送客行。
秔稻沿崖畦上下,茅茨枕谷路縱橫。
莫從馬腹消雙髀,此地真堪老此生。
|
|
自邊江赴守鄱陽黃原道中作解釋: 《自邊江赴守鄱陽黃原道中作》是宋代詩人李彌遜的作品。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自邊江赴守鄱陽黃原道中作
海南三年一夢成,
北來重聽偃溪聲。
凝云帶雨留愁住,
茂樹隨山送客行。
秔稻沿崖畦上下,
茅茨枕谷路縱橫。
莫從馬腹消雙髀,
此地真堪老此生。
譯文:
在邊江赴守鄱陽的黃原道中寫成
海南三年的夢終于實現,
北方歸來重返偃溪的聲音。
凝固的云帶著雨停留,讓憂愁定居,
茂盛的樹隨著山勢送別行人。
稻田沿著崖壁上下延伸,
茅草茅屋枕著谷道縱橫。
不要因為馬腹上的疼痛而放棄雙腿,
這個地方真的適合老去,在這個生命中。
詩意: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李彌遜在邊江赴守鄱陽的黃原道中的感受和思考。詩人在遠離家鄉的地方度過了三年,終于能夠重返北方的故土。他重聽著故鄉偃溪的潺潺流水聲,這聲音使他倍感親切和溫暖。在這個陌生的地方,他凝望著天空中的云彩,帶著雨水的云團似乎停滯在那里,象征著他內心的憂愁。茂盛的樹木隨著山勢送別行人,似乎在告訴他離別的艱難。他看到了沿崖而上的稻田和縱橫交錯的茅草屋,這些景象都讓他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實。最后,他告誡自己不要因為身體上的痛苦而放棄前進,因為這個地方真的適合他老去,這是他此生真正想要安頓下來的地方。
賞析:
這首詩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詩人在邊江赴守鄱陽的黃原道中的情景和感受。詩中運用了自然景物的描寫與詩人的內心感受相結合,形成了一幅意境深遠的畫面。通過對海南三年夢的實現和歸鄉的反思,詩人表達了對家鄉的思念和對未來生活的期許。詩中的稻田、茅草屋和雨水的云團等形象生動地展現了鄉村的寧靜和樸實,同時也點出了詩人對人生的思考。最后的警示句則表達了詩人不屈不撓的精神和對安享晚年的向往。整首詩以平實的語言和細膩的描寫,展現了詩人內心深處的情感和對生活的獨特體驗,給人以思考和共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