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宋朝散知彭州迎侍二親 / 作者:蘇軾 |
東來誰迎使君車,知是丈人屋上烏。
丈人今年二毛初,登樓上馬不用扶。
使君負弩為前驅,蜀人不復談相如。
老幼化服一事無,有鞭不施安用蒲。
春波如天漲平湖,鞓紅照坐香生膚。
aa31鞲上壽白玉壺,公堂登歌鳳將雛。
諸孫歡笑爭挽須,蜀人畫作西湖圖。
|
|
送宋朝散知彭州迎侍二親解釋:
《送宋朝散知彭州迎侍二親》是蘇軾創作的一首宋代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東來誰迎使君車,
知是丈人屋上烏。
丈人今年二毛初,
登樓上馬不用扶。
使君負弩為前驅,
蜀人不復談相如。
老幼化服一事無,
有鞭不施安用蒲。
春波如天漲平湖,
鞓紅照坐香生膚。
鞲上壽白玉壺,
公堂登歌鳳將雛。
諸孫歡笑爭挽須,
蜀人畫作西湖圖。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個送別宋朝散知彭州迎侍二親的場景。詩人蘇軾描述了使君的車駕從東方歸來,有人在丈人的屋頂上看到了這一幕。丈人已經過了六十歲的年紀,卻依然能夠自己登上樓頂騎馬,不需要別人扶持。使君在前面負著弩箭作為前驅,而蜀地的人們已經不再談論相如了(相如是漢代的一位杰出人物)。老年人和年幼的孩子都穿著一樣的服裝,沒有等級之分,有鞭子卻不用來鞭打,只是作為一種安全的措施。春天的波浪漲滿了平湖,紅色的簾幕照亮了座位,散發出香氣使皮膚變得光滑。在鞲(音gōu)上放著一個壽白玉壺,公堂中的人們登高歌唱,就像鳳凰孵化出雛鳥一樣。諸孫們歡笑著爭相拉扯胡須,蜀地的人將這一切畫作了西湖的圖景。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描繪了一個家庭團聚和歡樂的場景,同時也蘊含了對家庭和鄉土情感的表達。詩中通過對細節的描寫,展示了丈人健康自立、老幼和睦、家庭和睦的形象,表達了對家庭團聚的喜悅和對家鄉的熱愛。詩人運用了自然景物和家庭生活的意象,使詩詞更加鮮活生動。整首詩以描寫細膩、意象豐富和情感真摯為特點,展示了蘇軾獨特的寫作風格和才華橫溢的藝術表達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