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戲用晁補之韻 / 作者:蘇軾 |
昔我嘗陪醉翁醉,今君但吟詩老詩。
清詩咀嚼那得飽,瘦竹瀟灑令人饑。
試問鳳凰饑食竹,何如駑馬肥苜蓿。
知君忍饑空誦詩,口頰瀾翻如布谷。
|
|
戲用晁補之韻解釋:
《戲用晁補之韻》是蘇軾的一首詩詞,下面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昔我嘗陪醉翁醉,
今君但吟詩老詩。
清詩咀嚼那得飽,
瘦竹瀟灑令人饑。
試問鳳凰饑食竹,
何如駑馬肥苜蓿。
知君忍饑空誦詩,
口頰瀾翻如布谷。
詩意:
這首詩詞描述了一個對比的場景,通過對飲酒與吟詩的對比,表達了蘇軾對文學創作的熱愛和追求的態度。
賞析:
詩的開頭,蘇軾回憶過去曾與醉翁一起醉酒,但現在,他只是看著君子吟詩。這里通過對比,表達了時間的變遷和人的成長。接下來,蘇軾說吟詩雖然清雅,但不能滿足他的需求,就像瘦竹瀟灑,卻讓人感到饑餓一樣。這里通過對瘦竹的描寫,暗示了蘇軾對于詩歌的追求和期望。
接下來的幾句,蘇軾提出了一個反問,問鳳凰如果只吃竹子會怎樣,與饑餓的駑馬吃上肥美的苜蓿相比,鳳凰的狀況如何。這里鳳凰和駑馬的比喻,反映了蘇軾對于詩歌的要求,他希望自己的詩歌能夠達到駑馬肥苜蓿的水平,而不僅僅滿足于吟詩的清雅。
最后兩句,蘇軾表示自己明白君子必須忍受饑餓,但他卻寧愿空著肚子吟詩。這里通過"口頰瀾翻如布谷"的比喻,形象地表達了蘇軾內心的激蕩和激情澎湃,他對于詩歌的熱愛和追求超過了對于食物的需求。整首詩通過對比和比喻,表達了蘇軾對于詩歌的追求和對于藝術的執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