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信道游澗邊 / 作者:陳與義 |
斜陽照亂石,顛崖下雙筇。
試從絕壑底,仰視最奇峰。
回碕發(fā)澗怒,高靄生樹容。
半巖菖蒲根,翠葆森伏龍。
豈無游世上,於此儻相逢。
客心忽悄愴,歸路迷行蹤。
|
|
與信道游澗邊解釋: 《與信道游澗邊》是宋代詩人陳與義的作品。這首詩以自然景觀為背景,表達了詩人在山澗邊游玩時的感受和心境。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斜陽照亂石,顛崖下雙筇。
試從絕壑底,仰視最奇峰。
回碕發(fā)澗怒,高靄生樹容。
半巖菖蒲根,翠葆森伏龍。
豈無游世上,於此儻相逢。
客心忽悄愴,歸路迷行蹤。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山澗邊景物的描繪,展示了陳與義在自然中的游覽體驗以及他內(nèi)心的感受。
詩的開頭,斜陽照射在亂石上,給人一種斜照的光影效果,增添了一種景色的美感和動態(tài)感。顛崖下長滿了參天的雙筇(一種竹子),形成了一片壯麗的景象。
接下來,詩人試著從絕壑的底部仰望,他看到了那座最奇特的峰巒。這里表達了詩人對于自然山峰的景觀的贊嘆和對美的追求。
詩的后半部分,回碕(山峰)在澗水的沖擊下發(fā)出怒吼聲,高高的云靄在山峰上生長,給整個景色增添了神秘和壯觀的氛圍。半巖上生長著茂密的菖蒲,形成了一片翠綠的景象,如同伏龍在山間隱藏。
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的心境。他想到在這個世界上,是否還有其他游人能夠在這個美景下相遇。作為一位游客,他的心情突然感到悄然而凄涼,因為他迷失了回家的路。
整首詩通過對自然景觀的描繪,展示了山澗的壯美和神秘,同時表達了詩人對自然景色的贊美和對美的追求。詩人的內(nèi)心感受也逐漸流露出來,從最初的贊嘆到最后的憂傷,讓讀者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也能感受到詩人的情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