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丘書事 / 作者:陳與義 |
三分書里識巴丘,臨老避胡初一游。
晚木聲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陽樓。
四年風露侵游子,十月江湖吐亂洲。
未必上流須魯蕭,腐儒空白九分頭。
|
|
巴丘書事解釋: 《巴丘書事》是宋代文學家陳與義的一首詩,下面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三分書里識巴丘,
讀書時年輕時就知道了巴丘,
臨老之際,初次躲避胡人而來此游。
晚木聲酣洞庭野,
夜晚的樹木發出沉醉的聲音,洞庭湖的原野上,
晴天下,我的身影擁抱著岳陽樓。
四年風露侵游子,
四年來,風露侵襲著漂泊的游子,
十月時,江湖之中,吐出了無數的泥沙洲。
未必上流須魯蕭,
并不一定是上流社會的人才需要魯蕭這樣的才子,
腐儒空白九分頭。
腐儒們虛擲了九分才智。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作者對巴丘的感慨和思考。首先,作者提到自己年輕時就已經通過書本了解了巴丘,巴丘可能是一座山或一個地名,象征著遠方的遙遠和未知。然后,作者在晚年時初次來到這個地方,避開了胡人的侵擾,尋求片刻的寧靜和安逸。
接著,詩中描繪了一個夜晚的景象,樹木發出聲音,洞庭湖邊的原野如詩如畫,作者在晴朗的天空下,站在岳陽樓上,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與自然融為一體。
接下來,作者表達了自己作為游子的辛酸和困苦,四年來受到風露的侵襲,象征著漂泊和艱辛的生活。十月的江湖中,泥沙洲層出不窮,意味著世事變幻莫測,人生無常。
最后兩句表達了作者對社會現狀的思考。他認為并不是只有上流社會的人才需要文人的才智,腐儒們虛擲了大部分的才華。這里的魯蕭指的是魯迅和蕭紅這兩位文學家,他們的作品充滿激情和社會批判,對社會有著積極的影響。而腐儒則指那些虛度光陰,沒有真正為社會做出貢獻的人。
整首詩以景寫情,以景寫人,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抒發了作者對生活的感慨和對社會的思考。同時,通過對上流社會和腐儒的對比,表達了作者對社會價值觀的反思和批判。詩詞流暢自然,意境深遠,寓意豐富,給人以深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