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謹次十七叔去鄭詩韻二章以寄家叔一章以自詠 / 作者:陳與義 |
蚍蜉堪笑亦堪憐,撼樹無功更怫然。
賦就柳州聊解祟,詩成彭澤要歸田。
身謀共悔蛇安居,理遣須看佛舉拳。
懷祖定知當晚合,次君未可怨稀遷。
|
|
謹次十七叔去鄭詩韻二章以寄家叔一章以自詠解釋: 《謹次十七叔去鄭詩韻二章以寄家叔一章以自詠》是宋代陳與義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蚍蜉堪笑亦堪憐,
撼樹無功更怫然。
賦就柳州聊解祟,
詩成彭澤要歸田。
身謀共悔蛇安居,
理遣須看佛舉拳。
懷祖定知當晚合,
次君未可怨稀遷。
中文譯文:
蚍蜉自身微小可笑,也可憐;
搖動大樹毫無成就,更感憤怒。
寫詩以解心中的煩憂,如在柳州賦詩;
完成詩作后要回到彭澤的田園生活。
為了自己的事業而后悔,好比蛇兒安居;
明理的人應該看佛法舉起雙拳。
懷念祖先的智慧必然知道晚年的和合,
而對于您這位十七叔,不可怨恨他的遷徙。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對于自身境遇的思考和感慨。首句以蚍蜉自喻,揭示了作者主觀上認為自己微不足道的現實狀態,同時也對自身處境感到可笑和可憐。接著,作者以搖動大樹為比喻,形容自己在事業上的不得志和努力的無果,進一步表達了對現實的憤怒和沮喪。
然而,作者并不沉溺于困境之中,而是選擇通過寫詩來解脫心中的煩憂。他將賦詩比作在柳州寫作,寓意在不如意的環境中,通過創作尋求安慰和解脫。
隨后,詩人表達了對于身謀的后悔之情。他用蛇兒安居來形容對自己過去的選擇和決策的反思,認為自己應該放眼于更高的境界,即看佛法舉起雙拳,指的是追求智慧和修行,超越現實的局限。
最后兩句表達了對祖先的敬仰和對親戚關系的思考。作者相信懷念祖先智慧的人會明白晚年的和合之道,而對于十七叔這位親戚,作者認為不能怨恨他的遷徙,暗示了對于親情和家族關系的珍視和包容。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通過對自身現實與理想的對比、對境遇的思考和家族關系的反思,表達了詩人對于生活和人生意義的思考,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和抒發情感的力量。 |
|